近年来,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带动了保健品市场的快速发展。然而,一些不法商家却盯上老年人对健康的需求,利用信息差进行虚假宣传。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近日公布了6起保健品虚假宣传典型案例,再次揭开了这类针对老年人的消费陷阱。从线下授课到线上直播,从普通食品谎称“神药”到保健食品夸大疗效,种种乱象既侵害老年人权益,也破坏市场秩序。我市已在积极探索整治办法,市场监管部门创新推出的“网格+信用”监管机制便为整治保健品领域乱象提供了有益探索。而真正想要根治这类问题,还需多方发力、拿出更多实招。
监管机构当好“守门人”,破解“新套路”。面对“听课赠礼、集中洗脑、高价推销”的传统套路,可要求社区网格员对辖区内频繁组织老年人聚集的场所加大关注,每周至少巡查一次,重点核查是否存在“普通食品宣称能治病”等违规宣传;对直播带货中的虚假宣传,可联合直播平台开发“关键词预警系统”,一旦检测到“降糖”“治病”等违规词汇,立即弹窗提醒主播整改,累计违规多次直接关停直播间。针对案例中暴露的“同一产品换马甲继续骗”现象,还应当建立“问题产品黑名单”,将被查处的虚假宣传产品名称、生产厂家录入数据库,要求药店、超市不得上架销售,同时通过政务App、微信公众号向老年群体及其家属精准推送“黑名单”信息,让问题产品无处藏身。
老年消费者筑牢“防火墙”,识破“花架子”。面对“免费领鸡蛋”“会员积分兑礼品”等诱惑,牢记不要轻易扫码进群,避免个人信息泄露后被精准营销;牢记不要参加“关门讲座”,封闭空间的集中宣讲往往伴随着心理暗示和从众诱导;牢记不要相信“疗效承诺”,凡是说“能治高血压、糖尿病”的保健品,无论包装多精美,都可以直接判定为骗局。遇到拿捏不准的产品,可拨打12315热线咨询,或让子女通过“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官网查询产品备案信息——普通食品包装上没有“蓝帽子”标识,更不会标注“治疗疾病”字样,这些简单的识别方法,比记复杂的法律条文更实用。
新闻媒体做好“传声筒”,讲清“真道理”。与其播放抽象的法律解读,不如把本地查处的案例做成短视频,配上执法人员的点评,在各平台推送,让老年人明白“小便宜背后有大坑”,让他们看得懂、记得住。针对子女担心的“父母不听劝”问题,媒体可制作“家庭沟通指南”,教年轻人用“陪父母去医院问医生”“一起查产品备案”等方式,代替生硬说教,让理性消费观念在家庭中自然传递。
唯有监管不松懈、社会齐参与,方能让“保健品”回归健康辅助的本质,让老年人在面对各类营销宣传时能够从容辨别、理性选择,让他们的养老钱花得放心、用得安心。
南通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