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心比“心”守“绿心”
时间:2025-08-15 A+   A- 举报

夜幕初垂,启隆镇裕隆小区渐渐热闹起来。刚退休的兴隆社区原党总支委员姜林东,沿着熟悉的路径悠闲散步,不时与碰见的熟人笑谈几句。树影微风间,居民们三三两两,悠然自得。

这般安逸,是年轻时的姜林东不敢想象的。上世纪90年代初,他来到兴隆农场(现兴隆社区)参与棉厂建设,记忆里挥之不去的是芦苇荡中成团的蚊虫,还有那咬人后便肿起大包的“荡狗”。几年后,他又响应号召投身围垦,“潮来一片白茫茫,潮去一片芦苇荡”是当时最真实的写照。那时候,目之所及尽是滩涂荒草,大伙儿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向滩涂要土地、要产出。

岁月流转,“建设生态岛”的构想在启隆镇破土萌芽,发展轨迹也悄然转变。作为基层干部,姜林东亲历了这场深刻转型。“最直观的是空气里的味道变了。”他记得,从前零星散布的化工厂、小作坊里,烟囱终日冒着黑烟,空气里总飘着刺鼻的怪味。而如今,污染企业早已关停搬迁,取而代之的是连片的生态农场与湿地公园,风过处皆是草木清气。

如今,姜林东总爱驻足长江堤岸,凝视着“不搞大开发”的巨幅标牌。江风拂面时,他能清晰感受到这座江心绿岛的蜕变:曾经待征服的荒滩,已成长江母亲河悉心呵护的“绿心”,更是启隆人践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鲜活答卷。

数据为这份变迁写下注脚:启隆镇新增绿化105万平方米,栽植林木超10万株,成为长三角名副其实的“天然氧吧”;关停全部工业企业及污染养殖场,嘉仕有机、农道公园等23家生态农业项目在此扎根;江滩湿地的鸟类从修复初期的约50种增至150余种,成了长江口闻名的“候鸟天堂”。

告别粗放开发的旧路,守护绿水青山,换来的正是眼前这份可感可触的宁静、富足与生机。

(本报记者 茅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