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法明理解“薪”愁
时间:2025-08-06 A+   A- 举报

本报讯 “从递交材料到拿到司法确认文书只用了5天,欠薪的事情有着落了,我们也不慌了。”市综治中心法调联动工作室里,工人张某激动地说道。

近日,市人民法院成功化解一起案涉标的额超100万元、人数达28人、拖欠三年之久的追索劳动报酬纠纷,促成双方达成调解协议。

7月17日上午,一群工人径直走进市综治中心大厅。原来,因行业形势急转直下,工人们所在的公司经营状况陷入困境。2025年春节后,公司停产停工,老板随后在工作群里公示了2023至2025年度的欠发工资明细。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工人们起初手足无措。直到有人在网上看到“有纠纷找综治中心”的宣传,工人们这才抱着希望前来寻求帮助。

经导诉台分流指引,法律援助窗口值班律师在了解到工人们的诉请后,安排诉求登记,并立刻通过综治中心平台联系法院立案庭,希望法院先行调解,让工人们能早日拿到应得的报酬。

市人民法院立案庭庭长张红丽第一时间开辟绿色通道接收案件材料,与原告工人代表、法律援助窗口律师、被告企业联系人进行电话沟通,了解前期矛盾情况、被告企业现状以及双方的调解意愿。调解当天,张红丽首先向工人们详细介绍了案件基本情况、先行调解流程、调解思路,并耐心安抚工人情绪,引导大家形成合理预期。

随后,张红丽采取“背对背”调解方式,对公司老板耐心释法明理。老板的眉头随着讲解渐渐舒展,松了口气,表示愿意达成调解方案,后续将积极配合法院主动清腾厂区、推进资产拍卖。

经调解,工人代表对法院做法表示了认同。随后,公司工作人员逐案核对确认欠付劳动报酬金额。为固定调解方案,保障劳动者合法权益,法院还组织双方当事人现场进行司法确认。最终,经过三个多小时的努力,该纠纷圆满化解。

走进“一扇门”,不愁烦“薪”事。市人民法院通过将司法力量嵌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以团队式入驻综治中心,围绕“对接、协同、分流、宣传”四环节,实现从“后端化解”转为“源头预防”,从“被动受理”转为“主动防范”。

(通讯员 凌斐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