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晓晓
“八一”建军节,阳光静静照耀着海复镇桃洪村陈新家的小院。这个在当地出了名的“军人世家”,84年间先后有5人参军,跨越祖孙四代。陈新轻轻翻开珍藏的泛黄照片,历代军装身影无声记录着四代人的从军足迹。
1941年,硝烟弥漫,年仅22岁的陈兆安——陈新的父亲,毅然加入地方民兵组织,战火纷飞中,他历经大小战斗无数。“那次遭遇鬼子,我们打了场伏击。子弹‘嗖’地从耳边飞过,没人退缩……牺牲了一个战友,但还是把鬼子打跑了。”那惊心动魄的一幕,他总向儿子一遍遍讲述。这些用血肉和火光淬炼出的故事,让“革命胜利来之不易”的教诲深深烙刻在陈新的童年记忆里。
1970年,同样在22岁的青春节点,陈新循着父辈的足迹,穿上蓝色戎装,成为北海舰队的一名海军军人。在山东即墨,他带领村民耕耘80亩稻田,汗水浸透的泥土,见证着那段“军民大生产”的岁月。“送化肥用的是木质独轮车,一次得运800斤,走10多里路,一天下来双手都在颤抖。”陈新回忆着那段艰苦岁月,但只要想起父亲在战火中磨砺出的坚韧,他胸腔里便重新燃起使不完的力量。
榜样无言,在父亲陈新的感召下,长子陈海洪、幼子陈海兵在1993、1994年相继入伍,并双双光荣入党。哥哥承继父亲的深蓝道路,成为海军一员。而弟弟陈海兵则加入陆军,在1998年的抗洪救灾中,他随着部队驾驶大卡车,载着救援物资在泥泞和暴雨中日夜奔驰,到达救灾一线,将家国担当延伸至每一寸需要抵达的土地。
当家族的报国热血奔涌至第四代,“咱家三代有海军有陆军,就差空军了!我去开飞机!”年少陈艺锦一句稚气的宣言,被他用汗水和努力变成现实。从15岁考入少年航校,到2020年正式入伍,再到2024年7月正式成为一名三级飞行员,即将奔赴南部战区进行南海巡航任务——他在云端之上继续着家族的军人旅程。
每一个后辈戎装在身的那一刻,陈新总是不厌其烦地郑重叮咛:“有国才有家!”这五个字,是陈家的家训,更是他们不变的坚守与担当。陈海兵翻看着儿子陈艺锦从远方寄回的军装照,那挺拔的身姿映亮了父亲的笑颜:“我们四代人都把青春奉献给了部队,国家安稳,百姓才有幸福。这选择,值得!”
所谓传承,不仅是军装的传递,更是将个人理想编织进强军梦的经纬。从陈兆安的土枪到陈艺锦的飞行操纵杆,变化的是一代代军人手中的工具,不变的是对祖国的热爱。
四代从军,这条以寸寸赤心铺就的84载长路,是对“何以中国”最生动的诠释——国,正是由这千千万万的平凡脊梁,在岁月深处默默扛起,最终汇聚成民族不朽的巍峨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