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王兆琦 徐越
我市乡间有一条临河的狭窄砖头路,由于一户居民在堤坝上非正常耕种导致日渐塌陷,出现了安全隐患,与之比邻而居的兄弟家,日常通行成了问题。为此,兄弟俩对簿公堂。
前不久,在市人民法院和合法庭法官王同武的悉心调解下,这桩特殊的纠纷迎来转折。案结事了,当事人张某甲送来锦旗和感谢信:“您不仅修通了回家的路,更修补了我们破碎的心,让30年的矛盾化解!”
张某甲与张某乙是血脉相连的亲兄弟,也是前后邻居。张某乙在紧邻进宅路沿沟路基旁种下农作物,作物紧贴路基,泥土被有意无意松动。这仅有1.5米的狭窄通道,是张某甲一家通向祖宅的必经之路。雨水冲刷,泥土塌陷,日积月累下,路基失稳,砖块路面逐渐破损,原本就局促的路更难通行。
“每次开车回来,心都提到嗓子眼。”张某甲生活改善买了车,但这条道路却成了回家的阻碍。维修、适当拓宽,成了全家的期盼。然而,张某甲每每尝试沟通,换回的却是张某乙冰冷的拒绝:“想动路?除非从我身上碾过去!”
村委会调解员多次介入,均无果而终。张某乙情绪激动,历数陈年旧账,固执地认为道路拓宽就是侵占他的土地。张某甲一家对此束手无措,两兄弟也因这咫尺之争对簿公堂。
法槌量,阡陌上探寻真相
诉状递至市人民法院,和合法庭员额法官王同武阅读卷宗发现,矛盾的源头是两代人盘根错节的情感和30年的裂痕。为弄清真相,王同武和法官助理吴友志一次次奔赴现场勘察,在泥泞的田埂上拉着皮尺仔细丈量残破路宽,蹲下观察塌陷路基,细看耕种痕迹并向张某甲还有邻居询问过往。
掌握了实情,接下来就是“破冰”化解兄弟积怨。庭前调解,张某乙依旧激动拍案,丝毫不让步。王同武耐心倾听,让积怨宣泄,并不断给予安抚。待其情绪稍缓,王同武有条不紊地列举证据,用心劝说。“这条路是唯一通道,你沿沟耕种加剧了水土流失,致使道路塌陷,侵害了张某甲一家正常通行的权利。”通过前后数据与照片的对比展示,王同武指出塌陷已危及安全。
见张某乙没有说话,王同武又道:“亲兄弟为一条路断绝血脉,值得吗?将心比心,谁不想平安回家?行个方便,情谊长存。”
法官刚柔并济的话语一时未能凿开多年坚冰,调解再陷僵局。
情法融,积怨解亲情重归
见调解无望,王同武果断决定开庭审理。开庭前,王同武又多次前往案涉村落调查路宽平均水平,咨询村委会工作人员相关意见,综合考量通行安全、生活需求及最小损害原则,确定了道路合理宽度为2.2米。庭上,王同武依法作出判决:责令张某乙立即停止阻挠张某甲在原址修建道路的行为。法槌落下,不仅为通行权定界,也为修复亲情画下清晰而充满善意的法律基线。
判决非终点。事后,王同武多次电话联系张某乙:“张大哥,法律不是偏袒,是为保障基本安全和权利。路修好,大家方便,毕竟是亲兄弟,血浓于水啊……”法官如涓涓细流的话语,持续冲刷着张某乙的心墙。
随后,道路施工顺利展开。新路落成日,崭新水泥路如银色纽带重连院落,更连亲情。张氏兄弟站在路上,目光有了久违的交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