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驳老街里的时光往事
时间:2025-08-01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王皓 徐嘉晨

老虎尾巴镇坐落于南阳镇富兴村西北角,东临曦阳村,北以一河之隔与海复镇相望,西与合作镇接壤,全长约600米。漫步老街,水泥巷道两侧偶见曾经的砖石路面,仿佛时光在这里打了个趔趄。墙面斑驳,深浅不一的苔痕与雨水渍印诉说着经年风雨。木门吱呀作响,门板上深深的刻痕与褪色的漆面,无言地记录着过往的人烟。几处老宅的窗棂已显残损,雕花模糊,却仍固执地撑起一方旧时风韵。

在老街入口处,一块刻有“捞货泥坝旧址”的石碑伫立在路边,格外引人瞩目。“传说这里原是黄海边的一条港梢,平时海上一些被大潮打失的渔具等物随潮水涌进港内。人们在这里筑坝捞货,所以称为‘捞货泥坝’,由于启海话发音和‘老虎尾巴’谐音,所以当时这里又称老虎尾巴镇。”站在老街入口前,南阳镇富兴村党总支书记万丽娟老虎对尾巴镇的由来娓娓道来。“还有一个传说,在此地西南三里地有个悦兴镇,建造此镇的陆桂馨一直盛气凌人,人民十分惧怕,称该镇为‘虎头镇’。1889年,陆桂馨看到这里人来人往,比较热闹,于是又在此建了富兴镇。人们便把两个镇连起来称呼,悦兴是‘虎头’,富兴就是‘老虎尾巴’。”

老街居民季瑞珠的家就在老街入口不远处,23岁嫁到这里后,她凭借着做鞋子的手艺在这里扎下了根。“当时这条街十分热闹,从东到西基本全是做小生意的。”回忆起往昔热闹的景象,86岁的季瑞珠眼睛立马亮了起来,如数家珍,“我家是做鞋子的,对面那家是做豆腐的,还有做面条的,做小五金的,开油坊的……”今年88岁的陈凤兵是土生土长的老虎尾巴镇人,他依稀记得上世纪40年代时,周边海复镇和东兴镇都有碉堡,唯独老虎尾巴镇没有,镇外面还有守卫把守城门,所以很多人都愿意到这里来做生意。

据介绍,“老虎尾巴”鼎盛时期,居住人口500余人,房屋店面百余间,肉庄、粮店、染坊、药店、茶食店等沿街林立,车来船往。新中国成立后,老虎尾巴镇的建设依旧备受重视,不仅在这里设立供销合作社、粮站等,还兴办了小学。沿着老街北边的小河向东走300米左右,就能看到当年富兴小学的校舍,前些年,陈凤兵将废弃的校舍买了下来稍作整修,但仍保留了不少曾经的痕迹:沉重的铁门,斑驳的黑板,方方正正的四合院……

在老街西侧,有一间门扉紧闭的老房子,褪色的木门,灰蒙蒙的窗子,以及那块铭刻着“少直乡富兴村电灯户”的老旧门牌,无一不在告诉人们,这里已经很久无人造访过了。“这里曾经有个名人宋启舜,原先这里是他的住所。”陈凤兵老人口中的宋启舜,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成功研制出全国第一台自动喂花机,解决了棉花机械加工的第一道难关,被推广到全国应用。他还被评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出席过全国表彰大会,这也使老虎尾巴镇曾经一度小有名气。

上世纪五十年代后,老虎尾巴镇并入少直公社,商户店铺陆续搬至日新河周边,加之北边海复镇不断发展,到上世纪九十年代,老虎尾巴镇已经不复昔日繁华。“现在年轻人都出去了,镇上只剩下我们这些上了年纪的老人,知道老虎尾巴镇这些历史故事的人也越来越少了。”说到这里,无论是陈凤兵还是季瑞珠等老人,都流露出落寞的神情。

老人们的担忧也是万丽娟等村干部一直在努力解决的问题。2023年,富兴村对老街入口处的供销社旧址进行翻新,将其改造成乡村记忆陈列馆,馆前石碑记录着老虎尾巴镇的由来和历史,馆内则摆放着各类记录着老街历史的老物件。建造过程中,老街的住户们都格外支持,纷纷将家里的老物件捐了出来:织布机、梳妆奁、竹编筐、搪瓷杯……每一件都布满了岁月的痕迹,向人们诉说着不同年代的故事。“我们都希望年轻人回来时,能来这里走走看看,多一个人了解老街的历史,就多一份传承的希望。”万丽娟感慨道。

古旧的老虎尾巴镇老街,见证了时代的变迁,从热闹喧嚣到宁静冷清,变的是烟火气息,不变的是老街承载的乡愁与记忆。尽管岁月让它不再繁华,但这里居民的坚守,让老街的故事仍在延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