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岁月里的市井长诗
时间:2025-07-22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宋佳琳 倪天伟

蚌壳镇老街位于惠萍镇东兴镇村,在三效河与南引河接壤处,主要街道呈东西走向,长约300米,另有夹河沿的竖街近百米。据老一辈人推测,老街大约始建于清朝光绪年间。斑驳的墙面、错落有致的砖瓦、木板门下的斑斑青苔,无一不在诉说着老街的悠久历史。漫步其中,能触摸到岁月流淌的温度,听闻老街坊口中往昔的热闹故事。

为何称之为蚌壳镇?关于蚌壳镇老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但起因皆是一个叫龚三姐的人。龚三姐是老街创始人龚文明之妻,龚文明死后,龚三姐改嫁开了一家鸦片馆。据说,店里一个姓朱的伙计死于年三十,龚三姐将尸体搁在店门口,用两只盘篮对合遮盖其身等待家属来收尸,旁人看了都说:“这像一只蚌。”这句话很快传遍老街。人们为了表示对龚三姐的不满,戏称她为“蚌壳精”。另一种说法是,龚三姐爱赶时髦,头发上扣簪形如蚌壳,老街上的人背地里都叫她“蚌壳精”。到底是哪种说法比较确凿,现已无从考证,但蚌壳镇老街的称呼一直延续到现在。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老街达到全盛时期,整条街面有各类店铺200多间,人口达500多人。“当年街上热闹得很!供销社、理发店、信用社,各种店铺都有。”86岁的陈亚兰在老街上生活已有五十余年,当她指向那片曾经店铺连绵成市的区域,往昔繁华之地,如今或只剩空荡荡的屋架,或历经翻新,已难寻旧貌。据镇上老人回忆,从前街上光是规模较大的粮行就有5家,景春源、陆恒昌、戴家油坊等声名远扬的商家都在此聚集扎根。追溯至解放前,这里更是附近三乡四镇村民赶集的必到之处,市面辐射范围远至长江边。

走进老街,一条东鸿桥横跨两岸,连接起桥东与桥西。“以前这是条木桥,人一踩上去,就会发出声响。孩童们最喜欢在桥上跑来跑去,看谁能让木桥发出更大的声响。”说起儿时的记忆,老人们的脸上洋溢着温暖的笑容,那些童年时的欢乐时光,就像桥下潺潺的流水,在记忆中缓缓流淌。

老街街角处,藏着一家老药店,透着岁月沉淀的韵味。店内布局简洁,玻璃药柜泛着陈旧光泽,有序陈列着各类药品。这是家有百年历史的老药店,最早由一名周姓商人开办,几年前开始由陆雨菊接手。考虑到街上老人多,她经常送药上门。“老人家行动不便,我多走几步路,他们就能少些奔波。”她送药的身影常出现在老街的巷弄里,延续着百年药房里那份从未变过的暖意。

漫步至老街东头,一栋老房子静静伫立着,它曾是烟火与故事交织的舞台。多年前,每当夜幕降临或是农闲之时,这里就热闹起来。简易搭建的舞台上,蔡姓唱书人一登场,瞬间引得台下阵阵喝彩。街上的男女老少搬来小板凳,里三层外三层围坐在一起,把平凡的日子过成了有声有色的“连续剧”。如今,老旧的房屋墙体已斑驳脱落,露出内里的红砖,像是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如今的落寞。

1943年以后,因受战乱影响,老街逐渐衰落。时光流转至今,老街常住人口仅有十几人。平日里,街上的老人们常聚在街头巷尾,聊聊过去、说说近况,把漫长的寂静,晕染出几分温情。到了过年过节,外出的游子归乡,老街便被唤醒了生机,人潮涌动的热闹景象在团聚里悄然重叠。

夏日暖阳倾洒,在老屋墙缝里、梁木间,不时有燕子的灵动身影穿梭。它们振翅掠过斑驳砖墙,在熟悉的檐角垒起新巢,叽叽喳喳的啼叫与老街上的讲话声、脚步声交融,将百年岁月里的烟火气,又添上几分鲜活的生机。站在光阴交错的街角,我们既触摸到时光留下的痕迹,更聆听到时代向前跃动的脉搏——历经岁月更迭,蚌壳镇老街依旧在晨光暮色中,续写属于它的市井长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