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到与身体和解的答案
时间:2025-05-21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顾晓晓 汤钦云

市区街角藏着一家名为“申铃”的健身房,推开店门,没有炫目的灯光与喧嚣的音乐,只有哑铃碰撞的闷响、器械摩擦的沙沙声,以及运动时起伏的呼吸,交织成独属于这里的韵律。这个不足200平方米的空间,宛如一个温暖的磁场,吸引家庭主妇、职场白领、银发老人在此相遇。在这里,有人告别了赘肉,有人驱散了抑郁,更多人收获了拥抱生活的勇气。

从宝妈到健身教练:汗水浇灌出的蜕变之路

初见申铃健身的老板娘陆玲玲,很难不被她健康阳光的气质所吸引。当她俯身指导学员调整深蹲姿势时,肩膀勾勒出优美的线条,与眼角的笑纹相互映衬,展现出一种独特的魅力。37岁的她,依旧保持着运动员般的挺拔身姿和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时光回溯到2019年,初为人母的陆玲玲体重一度飙升至160斤。尝试过节食、跑步后,体重短暂下降,但很快卡在140斤停滞不前。“人总不可能一辈子不吃饭”的焦虑,让她意识到,必须探寻科学的运动减肥方法。经过系统健身,几个月后,她不仅成功减重30斤,更在每一滴汗水中找回了对身体的掌控感。“运动时,我能真切感受到自己在蜕变。”陆玲玲眼中闪烁着光芒。

这份对健身的热爱,促使她远赴外地参加专业培训,并顺利考取健身教练资格证。2021年,她创办了申铃健身。店名既取自她的名字,也是英文单词“shining”(闪耀)的谐音。“动起来,你就会闪闪发光!”这句口头禅,不仅是她的健身理念,更是她传递给每一位会员的信念。

在启东,私人健身工作室尚属新鲜事物,但陆玲玲坚信,比起传统健身房“卖年卡、拼器械”的模式,人们更渴望拥有一个能安心锻炼、专注自我的空间。

让健身成为生活的诗意:细水长流的坚持最动人

踏入申铃健身,200平的空间被巧妙划分为有氧区、力量区和温馨的茶歇角。桌上整齐摞着一叠厚厚的训练计划本,每一本都承载着会员的健身故事。“这些本子记录着每位会员的身体状况和训练成果。”陆玲玲介绍,每一位新会员都会接受全面的体质检测,从关节灵活度、旧伤病史到体脂率,她都会详细记录,并据此制定个性化训练方案,将每次训练的进步都认真记录在册。

翻开这些充满温度的本子,能看到宝妈袁华从“175斤,平板支撑10秒都颤抖”到“140斤,轻松完成力量训练”的华丽蜕变;也能看到60岁的陈叔为保持肌肉量,坚持每周抗阻训练的坚定笔触。“这里没有‘速成神话’,靠的都是日复一日的坚持。”陆玲玲翻阅着本子,满脸欣慰。

“我是被父母‘押’来的。”会员郭蕾笑着回忆。曾经体质孱弱、经常头晕发烧的她,在父母的“逼迫”下走进健身房,起初连简单的有氧动作都难以完成。然而,坚持健身一年后,如今的她不仅体能大幅提升,撸铁举重也不在话下。“陆教从不催促我们盲目增加重量,而是反复强调‘感受肌肉发力’。”这种“细水长流”的训练理念,让许多曾因减肥受挫的女性重拾信心。

陆玲玲常被会员调侃为“最懒的老板”——她很少在朋友圈大肆宣传,却凭借良好的口碑,通过“人带人”的方式,吸引了200多名会员,其中90%是女性。每天清晨,健身房里格外热闹,送完孩子的宝妈们相聚于此,一边锻炼,一边分享着早餐、咖啡和生活趣事。“刚开始健身时,总会有心理负担,这里课程科学、氛围纯粹、环境舒适,真的很容易坚持下来。”会员黄镠红感慨。

看着围坐在一起谈笑的会员们,陆玲玲戏称这里是“主妇俱乐部”:“很多女性被家庭角色束缚,在这里,她们可以暂时抛开妈妈、妻子的身份,专注于自己的身体与内心。”

从身材焦虑到生命绽放:健身理念的温暖进阶

申铃健身的发展,与国家“三年减重计划”同频共振,在启东这座小城书写着充满温度的实践篇章。当一二线城市还在追逐“帕梅拉”“刘畊宏”的健身热潮时,启东的健身行业已悄然迈向更深层次的需求探索。

曾经,女性对力量训练望而却步,担心练成“金刚芭比”。但在申铃健身,近七成女性主动挑战杠铃、壶铃等力量训练项目。“我们会把彼此举起重物的视频发到群里,互相鼓励、共同进步。”会员陆瑾瑜分享道。陆玲玲也常以自己为例激励学员:“肌肉线条不是男性的专属,我都快40岁了,照样能蹲100公斤!”

这种转变,折射出大众健康意识的觉醒。“以前会员总问‘一个月能瘦几斤’,现在更多人关注‘怎么增强力量’‘怎么调整体态’。”陆玲玲敏锐察觉到,人们的健身理念正从单纯追求“瘦”,转变为渴望“健康”;从“不生病”的基本诉求,升级为追求“高质量生活”。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中老年人也加入健身队伍,让她真切感受到“全民运动”的时代浪潮正奔涌而来。

从晨光熹微到夜幕降临,申铃健身的灯光始终温暖明亮。落地镜前,女性们专注地练习着杠铃、深蹲、跑步,目光坚定地审视着镜中的自己——收紧核心,屈髋下蹲,再稳稳站起。这份专注,不仅属于她们,也属于启东这座重新诠释“生命力”的小城。在这里,健身不再是与体重计的对抗,而是一场坚定且温柔的自我提升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