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慢慢成了她的模样”
时间:2025-05-13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龚圣云 袁竞 马嘉岑 杨柳燕

通讯员 朱晓霞

五月的风裹挟着双重温柔,刚刚过去的母亲节,母亲掌心的温暖还未消散,护士节便带着白衣天使对生命的托举如约而至。在市人民医院,有这样一对亲如母女的婆媳“双护”——退休护士郭新美与在职护士汤家燕,她们以两代人的坚守书写护理传承。而在整个护士群体中,还有人化身魔术师、发明家、低音歌手、大力水手,用多元身份传递着温暖与力量,共同奏响一曲动人的护士赞歌。

市人民医院内镜中心的每一分钟都踩着快节奏,护士汤家燕刚协助医生完成一例胃肠镜检查,转身又准备下一例。“护士这行很辛苦,工作繁重。”婆婆郭新美在5年前从护士岗位退休,退休前是市人民医院眼科的一名护士,如今看着忙得脚不沾地的媳妇,她在一旁深有感触。

“旁人都说我们有母女相。”汤家燕笑着说,“很庆幸,咱们娘俩都是护士。”郭新美说。

今年34岁的汤家燕在一线护理岗位上已工作12年。2016年,通过同事介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和婆婆。“见面第一天,我和婆婆就有说不完的话题。”汤家燕告诉记者,此后发展顺理成章,两人从同事升级为婆媳,逐渐成了众人眼中亲如母女的婆媳“双护”。

“小时候总觉得护士是自带光晕的天使,白大褂一飘就带来安全感。”直到真正穿上这身白衣后她才明白,白大褂下是24小时轮转的疲惫,是用专业和耐心托起的希望。

在内镜中心工作之前,汤家燕一直是一名临床护士。“内镜中心的工作和临床完全不一样,需要重新开始,我感到迷茫和不安。”汤家燕第一时间找到婆婆,向她倾诉内心的压力与惶恐。同为护士的郭新美能够理解媳妇的顾虑与压力,她以自身的专业和经验鼓励汤家燕,让她有勇气适应新环境。有了婆婆的安慰和开导,汤家燕又重拾了信心:“从头再来也不怕,我可以做得更好!”

护理工作复杂繁琐,但因为同是护士,婆媳二人彼此能够理解对方的辛苦,也了解各自的工作和作息。“婆婆没退休前,我们也时常一起上下班。”汤家燕挽着婆婆的臂弯告诉记者,“虽然婆婆现在退休了,但还时常会给我专业上的指导,也会为我的职业规划提出意见。”

“婆婆教会我对待病人要有足够的专业能力还要有耐心、细心、爱心。”在生活中受婆婆影响,汤家燕也越来越细致,“我好像慢慢成了她的模样。”

而在这护士群体中,还有许多“隐藏身份”,他们用不同的方式传递着温暖与力量。有时候,他们是魔术师。市妇幼保健院的儿内科二病区,护士姐姐头戴卡通发卡,还会魔术般地拿出贴纸,安慰哭泣的小朋友,病房里的哭闹声渐渐变成了咯咯笑声。

有时候,他们是发明家。救护车行驶时颠簸不断,车内空间狭窄,设备摆放密集,而患者又常常处于昏迷、烦躁等危急状态,难以配合操作,这对护士的穿刺技术提出了极高的要求。市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的护士发明了“电动荡板床”,提高了护士静脉穿刺成功率。

有时候,他们是低音歌手。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的护士,轻柔地抱起啼哭的新生儿,贴在她的胸口,轻轻哼起摇篮曲,新生儿在这温暖的臂弯里慢慢睡着了。

有时候,他们是大力水手。在这个女性占比超90%的岗位上,作为市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唯一的男护士,他宽厚的肩膀成了特殊存在,用男性的力量,帮助患者在护理领域书写着“温柔与力量并存”的职业篇章。

汤家燕认真书写护理文书。

婆婆郭新美为儿媳汤家燕扣好护士服。

市人民医院急诊抢救室护士陈龙投入救治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