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人
直面命运的重击,用千百遍教导淬炼成长的养分
挑战生命的极限,用残缺之躯托举完整的母爱
跨越血缘的界限,用无私陪伴点亮无声的世界
在生活的褶皱里,总有一些身影以柔软的姿态,扛起生命的重量;以坚韧的力量,书写爱的传奇。她们不是天生的超人,却在命运的考验前,化身为守护的壁垒、温暖的港湾。昨天是母亲节,让我们走进3位母亲的故事,感受她们如何用爱缝补生活的 “残缺”,在岁月里浇灌出希望之花 。
女儿本身就是馈赠
袁敏凯至今记得,14年前女儿李芊怡被确诊为唐氏综合征时,“感觉天都塌了。”
但命运的打击并没有让她失去对生活的希望。从女儿确诊那天起,这个新手妈妈便开始了漫长的自愈之路。
“那时候经常上网查资料,了解这个病症。我还加了很多qq群,和其他唐氏儿的父母交流病情,一起参加孩子们的聚会等等。”在家人和网友的相互扶持下,袁敏凯熬过了最初那段艰难的时光。
袁敏凯清楚地记得女儿的每一次变化,“百日宴的时候女儿还不会笑,1岁的时候开始长牙,快2岁的时候才能走路。”发育迟缓,智力低下,女儿每一步的成长背后是无数次的重复,而生活的幸福就藏在最细微的进步里。
“或许其他孩子教一遍就会的东西,我要教十遍、百遍才行。”10多年来,袁敏凯帮女儿按摩身体、进行感统训练、口肌训练等,需要比正常母亲付出多倍的时间和耐心,但她乐在其中,并甘之如饴。
“虽然我的孩子有缺陷,但是她单纯善良,总是能治愈我。”学校里发到的小零食会留着给她、亲手做手工当作送她的礼物、一犯错会立马道歉认错……袁敏凯意识到,那些被定义为缺陷的裂隙,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
这场特殊的母亲之旅,注定布满荆棘却也盛放玫瑰。“我长大后要保护妈妈。妈妈,我爱你!”看着女儿李芊怡天真的脸蛋,袁敏凯无比动容,“对我来说,女儿本身就是一种馈赠。”
母爱是最有效的止痛剂
“别人会称呼我‘板凳姑娘’、肢残协会主席等等,但在那么多称呼里,我最骄傲的是‘杨天歌妈妈’!”
很难想象,一个身高不足1米、只能靠板凳“走路”的女性,可以成为一名母亲。苏晓琳出生后脊柱扭曲,且被诊断为“镜面人”,即心脏、肝脏等器官位置与正常人相反,医生并不建议生育。
“但是我想当妈妈,我渴望一个新的生命。”为此,苏晓琳进行了一次全身体检,在确认自己身体状况尚可后,决定冒一次险。怀孕5个多月时,她开始呼吸急促、喘不上气,胎儿更是顶到喉咙口。7个半月后,苏晓琳通过剖腹产下健康的男婴。“我从不后悔生下他。”在孕育新生的艰难时刻,母爱成了苏晓琳最有效的止痛剂。
在陪伴儿子成长的路上,苏晓琳用自信、乐观和坚韧的姿态,为儿子树立起生命的标杆。杨天歌从不因身体残疾的母亲感到自卑,曾经同学们投来异样目光时,他总是挺起胸膛介绍,“我的妈妈可厉害了!”杨天歌不仅把苏晓琳写的书带给同学阅读,更是通过各种比赛让同学们了解妈妈的事迹。“现在他们都很敬佩我的妈妈。”杨天歌的语气中透露着自豪。
苏晓琳用残缺的身体给了儿子最完整的爱,而杨天歌也用自己小小的身躯撑起母爱的重量。“小时候我上楼梯,儿子会扶着我,现在他可以背着我走哩!”苏晓琳笑着说,儿子已经成长为值得依赖的“小大人”。
“我要感谢我的妈妈,她并没有把我当成残疾人看待,而是把我培养成了一个独立自主的女性。”苏晓琳说,如今她也要用母亲的教育方式教育好自己的孩子,给予他自由发展的空间,“看着他一天天健康长大,就是我作为母亲最大的快乐。”
我有两个好“妈妈”
屋外稀稀落落地下着雨,“爱心妈妈”胡海琴将陆威瑜接回家后,赶紧拍了拍他的衣服,带他回房间写作业。她将提前精心准备的水果放在餐桌上,用简单的手语跟陆威瑜的妈妈张帅红打了个招呼。
自2024年6月加入市妇联发起的“一户一策”微关爱计划开始,胡海琴便定期前往张帅红家照顾陆威瑜。陆威瑜的父母都是聋哑人,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他显得少言寡语。“我刚来的时候,陆威瑜不爱跟我说话。但我尝试着和他聊天,带他出去吃好吃的,他才开始慢慢接受我。”胡海琴摸着陆威瑜的脑袋,笑着回忆一开始的相处细节。
陆威瑜性格内向,很难一下子敞开心扉。但小孩子天性爱吃、爱玩,胡海琴摸清他的喜好,带他去圆陀角看海玩耍、教他下五子棋、去图书馆看他喜欢的恐龙科普……渐渐地,这个沉默的男孩会在见面时跟她分享新看到的恐龙知识,会在赢下一局五子棋时欢呼,在她面前露出孩子天真的模样,两人之间的相处越来越亲昵融洽。
“胡妈妈对我很好,就像我自己的亲生妈妈一样照顾我。”在将近一年的相处中,不善情感表达的陆威瑜开始与胡海琴有说不完的话题,每一次见面都能让他高兴许久。面对“儿子”的真情流露,胡海琴却觉得自己做得还远远不够,“我做得不多,只是在陪他成长而已。”
“我妈妈做饭很好吃,我喜欢吃辣,她做的麻辣龙虾最香了!我还有另一个‘妈妈’,每周末都会带我出去玩,还经常带我去吃肯德基!”说起自己的两个‘妈妈’,陆威瑜有些腼腆,“我以后一定好好学习,将来报答她们。”
本报记者 施盛夏 陈海玲 马嘉岑 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