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代人守护让老物件“活”起来
时间:2025-05-09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高璐璐 沈凡杰

近日,位于惠萍镇河湾村的海江汇传统文化艺术馆内,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学生正踮着脚尖,仔细观察着展柜内的老式打字机。细微的交流声与百年老物件碰撞出奇妙回响,这座由民间收藏家两代心血凝筑的文化殿堂,正以沉浸式体验与创新展陈,架起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

从热衷到沉迷再到痴迷

“几十年来,我父亲的足迹遍布全中国。”海江汇传统文化艺术馆负责人沈琦程边抚摸着一块清末的砖雕边回忆道。3200多平方米的海江汇传统文化艺术馆内那1万余件藏品,是沈琦程的父亲沈渭斌用半生时光撒下的记忆之网。

收藏老物件绝非一件易事,不仅需要处处留心,更要锲而不舍。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沈渭斌将收藏老物件作为爱好带入生活中。因工作辗转全国的他,每到一处总要抽出点时间,去逛一逛当地的旧货市场或古玩交易市场,淘一些老物件带回家。斑驳的老照相机、厚重的打字机、憨态可掬的石狮子……随着沈渭斌的脚步,渐渐堆叠成时光的注脚。

2000年初,沈渭斌放下了其他事情,将全部热忱倾注于收藏。在沈琦程的记忆里,父亲总带着他穿行于街巷乡野,去寻觅老物件。“我父亲每次收到一样东西,都如获珍宝,岁月流转,收藏品逐渐累积。”父亲这份对老物件的执着,在年少的沈琦程心中悄然生根,他对收藏随之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沈琦程告诉记者,老物件之前全部存放于他父亲在安徽桃花潭景区购置的明清老建筑里,前些年房子因对外出租需要空置出来,便同父亲商议,将这些老物件迁回启东,并筹建一个传统文化艺术馆。有了这样的一个想法,沈琦程按照设想,在惠萍镇租赁了几栋仓库,开启他的“文化复兴”征程。

两代人守护的“时光宝盒”

从场地选址到装修设计,从空间规划到展陈布置,沈琦程都亲力亲为,力求完美。经过近1年的筹备,海江汇传统文化艺术馆于去年10月正式建成开馆,并常态化供市民免费参观。

红色记忆馆里定格峥嵘岁月,农耕民俗馆中铺陈田园诗画,木雕、石刻间流淌工匠智慧,中医文化馆内绵延千年岐黄之术,更有非遗体验馆让游客们体验金石拓印、木板水印、活字印刷、漆扇等非遗技艺。馆内的藏品有犁、耙、水车、石磨等农耕用具,有算盘、杆秤、木尺、升、斗、斛等各类度量衡器具,还有木雕屏风、陵墓石刻、古碑石刻……“当初把它们运回启东,装了整整38辆卡车!”沈琦程笑着告诉记者。

谈及艺术馆的取名,沈琦程表示,“海江汇”寓意着江海交汇、文化汇聚,不仅体现了启东三水交汇的独特地理位置,更象征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包容并蓄。

“收藏的意义就是分享”

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大四学生王浩成,目光流连于古典家具馆内那张刻有108条龙纹的床,“作为文博爱好者,今天来海江汇上了一堂生动的实践课,太值了。”王浩成被古人匠心、木雕纹的惟妙惟肖所深深震撼。

“收藏的意义在于分享。”沈琦程看着往来驻足的游客,那些在木雕床前惊叹的青年,在古医书前感慨的孩童,他觉得这正是对父辈这份珍藏最好的回应,“老物件放在家里留给自己看没有意义,让大家一起来看一看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收藏的意义才能达成闭环。”

据了解,艺术馆从开馆至今已累计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未来,艺术馆将继续完善设施、丰富藏品,努力打造一个集参观、学习、交流于一体的艺术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研学活动与文化交流活动,“希望更多的人来到这里,感受中国民俗的独特魅力,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留下美好的回忆与深刻的感悟!”沈琦程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