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深麦蚕香
时间:2025-04-25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高璐璐 徐嘉晨

四月麦蚕香,五月麦穗黄。春深四月,麦浪滚滚,当第一缕风掠过麦芒,空气中弥漫起一股独特的青麦清香时,启东人便知道,是时候将这份“青涩”化作舌尖美味了。

4月21日,晨雾未散,在南阳镇东昌镇村一隅,采麦人已踏入碧绿的麦浪,将一颗颗灌浆饱满的麦穗捋进竹篮中。

“做麦蚕所需要的麦粒,需在它将熟未熟、色泽翠绿时采摘,过早则生涩,过晚则失去青麦香。”天恩麦场负责人茅如兵告诉记者,麦蚕这道转瞬即逝的美味,每年仅上市10~15天,“错过麦蚕,就像错过了整个春天。”

凌晨采摘、脱粒去皮、文火慢炒、机器碾制,现做现吃,带着露水收割的麦穗需要经过多重步骤才能成就那一口清香,从田间到餐桌总共要花费整整12个小时。

在3个老伯的配合下,麦穗被倒入脱粒机器中,脱落的麦粒仍需通过阿婆手中的簸箕扬去杂质,随后用筛子进行二次筛选,确保麦粒中不存在麦穗叶等。

灶膛里柴火噼啪作响,铁锅渐热,将筛过的青麦粒倒入锅中,瞬间腾起一缕带着草木气息的轻烟。茅老伯手持锅铲,耐心地翻炒着,麦粒由青转黄,焦香渐浓。“炒麦火候全凭经验,稍有不慎就会变苦。”茅老伯分享道。

随后,将炒好的麦粒倒入脱壳机器中,机器轰鸣声间,颗颗麦粒瞬间去除了芒壳,阿婆们再利用风扇吹去炒制后脱落的麦壳,仅留下30%精华麦芯,倒入调整好的机器中。不一会儿,细腻的麦蚕便裹挟着春日阳光与麦香从磨口缓缓溢出。

刚磨出的麦蚕还带着余温,青碧如玉、手捏成团,便是麦蚕最好的状态。咬一口,软糯中透着清甜,“隔夜品易发酸,如果当天吃不完,一定要放速冻保存。”茅如兵告诉记者,今年是他做麦蚕的第10年,“做麦蚕的步骤很繁杂,现在会这门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

据了解,麦蚕制作技艺是南通地区特有的农耕文化符号,其原料裸大麦富含β-葡聚糖,具有降胆固醇、控血糖等功效。

“我每年都来买麦蚕,手捏成团,再蘸着糖吃,又好吃又健康,家里人都特别爱吃!”东昌镇村13组村民陈允菊笑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