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世界读书日。
刷屏时代,还有人会享受阅读书籍的乐趣吗?有!
在启东这座小城,在你不太留意的图书馆、书房、文化驿站等城市公共阅读空间,仍有许多人上演着一场场求知朝圣之旅。让我们走近他们,一起感受、倾听他们“手捧书卷”的故事。
本报记者 陈艺文 范存娟 戴丽丽
龚圣云 姜新春
志愿者整理书籍。
2024年度启东居民阅读数据
借书共64.88万册次。
5个24小时城市书屋,阅读人数336259人次。
举办线上读书活动68场,9928人次参与。
举办线下读书活动308场,68935人次参与。
图书馆总藏书量231.49万册(含各级分馆),全年新增藏书5.81万册,累计开放服务2920小时(单指场馆),24小时书屋全天候开放。
阅读,依然是我们的“精神粮仓”
4月17日上午8时30分,位于市区民乐路的市图书馆刚开门,长江新村居民沈利已坐在报刊杂志阅览室内,桌上是最新一期的《传纪文学》。
沈利今年79岁,年轻时虽忙于教学工作,但是一有空就翻翻专业书。退休后,沈利有了更多空闲时间,几乎每天上午都会去图书馆坐上2小时,《中国新闻周刊》《南风窗》等都是他喜欢看的杂志。“阅读让我的退休生活更充实。”沈利说。
与沈利一样,从金融系统退休的沈士新,也是图书馆的常客。他从《参考消息》《环球日报》等报刊上了解国内国际大事。自称没什么文化的他笑说:“年轻时忙于生计读书少,年纪大了补补课。”
“老年读者群体,已经成为图书馆阅读的多数。不少老年人在此尝试阅读,修身养性,实现暮年精神价值。”市图书馆馆长顾蕾介绍, 近年来,图书馆专门设立老年人阅读专座,开设惠老阅读绿色通道,提供放大镜、老花镜等助老阅读设备。一个月有20多天“泡”在图书馆的范宜平说:“这里阅读环境安静,服务周到,报刊杂志齐全,我常常一呆就是几个小时。”
对于上班族来说,图书馆方便快捷的图书借阅服务让他们阅读更方便。我市目前有5家24小时城市书房,书房配备自助借还系统、办证系统设备,读者可24小时体验自助进门、办证、检索和借阅等现代化智慧化服务。市民陈娟娟就是通过24小时城市书房办理借书卡,喜欢旅游的她,经常借一些游记、地理、传记类图书。她笑称自己喜欢“看着玩”,前一阵去重庆旅游,她还专门借了介绍重庆的书。
位于蝶湖公园文体中心南区的少年儿童图书馆,则成了许多家长孩子的“悦读”阵地。江苏神通阀门股份有限公司的朱俊杰,自2021年10月少儿图书馆对外开放以来,就经常带着孩子去那里借书、看书,还积极参加在图书馆举办的各类读书活动。“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逐渐爱上了阅读。”朱俊杰说。
阅读,也是我们沟通交友的方式
以电影《花样年华》的最后一帧画面切入,绕过洞里萨,登上巴肯山,走进中南半岛的热带雨林中……在由音乐与图片组成的PPT,以及书友的讲述中,体验“高棉的微笑”与“吴哥文明”的碰撞……这是“采苹居”读书会最近一期关于蒋勋所著《吴哥之美》的读书分享会。
“采苹居”读书会,这个于2019年发起的读书交流平台,已经走过了7年多的光景,举办了231期读书分享会。目前,读书会成员有医生、教师、私企业主、学生……延伸到各行各业,虽有固定成员60多名,但每周日的读书活动,总会有不少新面孔出现,朋友间口口相传,看书人之间的“吸引力法则”。“开拓了我们的视野,愉悦了我们的耳朵,安抚了我们的心灵……”这是书友们对读书分享会的一致评价。
“成立读书会,纯属偶然。”作为“采苹居”读书会的发起者,汇龙中学语文老师黄萍萍回忆道,多年前,她和同事在一个没有课时的午后,因为刚看了同一本书,两个人兴奋地分享各自对这本书的喜爱,直到要各自下班回家还意犹未尽,两人决定下周再约时间分享。“我们发现,通过互相分享,各自为对方在文化理解和审美情趣上打‘补丁’,思维的碰撞让我们享受到了读书和分享的极致快乐。”黄萍萍说,“这就是‘采苹居’读书会的雏形。”
阅读、分享、探讨,“采苹居”的读书方式,力求回归阅读的本真面目——“素读”。读书会从不特意邀请某某大咖,都由书友们自愿分享,热闹时还要排队等候,这样的自告奋勇都源自对于读书的“真爱”。
分享达人汤倩倩老师关于《远去的名不朽的功》一书,去年连开了4次分享会,介绍中国营造社创始人梁思成、林徽音,以及中国建筑文化,引起了书友们对山西古建筑的浓厚兴趣,后来还集体组织了一次山西行,实地探访中国古建。
徐炎,内敛沉静的“85后”小伙。作为一名新启东人,他的第一次分享是介绍家乡——淮安。南船北马、伟人故居、软兜长鱼、白酒飘香……在他的讲述中,运河畔的淮安,是如此亲切的烟火市井,活色生香,令人向往。
“我们为什么读书?”“采苹居”作为一个读书分享群组,这是一件经常被问起的事情。黄萍萍说,这个世界于我们有太多太多的未知。这几年,“采苹居”的书友们,在陈忠实、贾平凹、毕飞宇、王安忆等作家的作品中,体验人世间流转的喜怒哀乐;在钱穆、杨奎松、葛剑雄耕耘的字里行间,剖开历史的迂回与变迁,读懂了“时代的灰尘落到每个人身上就是一座大山”……
阅读,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4月16日,走进位于圆陀角旅游度假区的“碧海书房”,错落的书架间,居民正在挑选书籍,有人捧着书细细阅读,也有人安坐在书香中享受惬意。“早上9点开门,每天8点多就有不少居民来等着开门了。”碧海社区党总支书记陆爱华告诉记者,书房已成为社区居民学习休闲的生活空间。
碧海书房是自助式书房,面积200多平方米,目前拥有书籍近8000册,书籍种类涵盖文学、居家、旅游、健康等。书房内自助借还书机、桌椅等设施一应俱全,可与市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
朝鲜族居民金丽丽,把社区书房作为“遛娃”首选地。“这里方便、安全,且有助于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金丽丽说,社区图书馆的书香氛围,让女儿渐渐爱上了阅读,“社区故事会”更是女儿期盼的“精神大餐”。
在自助借还书系统前,志愿者兰美英正耐心指导居民操作。“别看书房面积不大,人气却很旺!”兰美英笑着说,“我们有一个22人的志愿者值班群,大家轮流管理书房。”这支由退休教师、退休党员、摄影爱好者、企业员工等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大部分是来自上海的退休居民,是读书让大家聚在了一起。
“书房环境优美,志愿服务也非常贴心,特别是我们的王老师。”居民口中的王老师,正是书房的负责人王薇。在书房读者群里,王薇总是第一时间回应大家的需求:“下班后,经常还有读者来借书,在群里喊一声,我就赶紧过来开门。”
除了为居民提供公共活动空间,社区书房更重要的是引导居民爱上阅读,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陆爱华介绍,书房积极打造特色品牌,开设“杨杨故事会”“爱心星期四课堂”“江海少年奇遇记”等项目,围绕学习教育、科技科普、文化惠民等主题,已累计开展活动60余场,参与人数超过3000人次,深受居民喜爱。
在书房进门处的黑板上,用粉笔写着“今日推荐书目”:《中国民族传说故事》《昭君出塞》。“志愿者同时也是‘荐书人’,最了解读者的阅读喜好。”王薇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让更多的好书成为居民的“精神食粮”,滋养心灵。
随着书房人气日益旺盛,这里不仅仅是一个自助借还书的场所,更成为书籍循环利用的平台。“让闲置的书籍流动起来,发挥更大的价值,这才是真正的‘阅享空间’。”在志愿者的倡议下,碧海书房增设了旧书回收架,鼓励居民将闲置的书籍捐赠出来,由志愿者定期整理,实现共享阅读。目前,居民捐赠的书籍已超过1000本。
英邦小学操场,孩子们参加“书香游园会”。
老年读者清晨阅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