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初试放榜之夜,社交媒体上演了一出荒诞的“打假”大戏:坐拥百万粉丝的考研名师何凯文被曝成绩造假,其宣称的“高分神话”实为P图虚构——机构流水线包装的“名师”人设、资本裹挟下的营销狂欢、学生病急乱投医的群体焦虑,在这场信任危机中暴露无遗。
考研机构为了包装名师,通过“绝密押题”“上岸包过”“最后一页”等话题贩卖焦虑,在学生之间制造隐性竞争,考生们就像那孙行者,左右都逃不出如来佛祖的五指山。在“考研名师塌房”这一热搜词条下,不少考生直抒胸臆:其实老师考不过学生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人无常胜,术业有专攻。真正令人难以接受的是隐瞒分数,选择欺骗。事后,何凯文坦言“自己试图以虚假成绩维系教学的可信力和影响力,这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背离了‘以学生为本’的教育初心”。道歉的话越是花团锦簇,越是显得自己明知故犯。若是没有被当众拆穿,没有广大网友的步步紧逼,是否他就成了漏网之鱼,得以继续借着高分的光环招摇撞骗呢?所谓“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信任危机一旦降临,再想重建可就难于上青天了。
教育是黑板上的一撇一捺,也是细节中的言传身教,老师的陪伴和鼓励会带给无数学子莫大的勇气,老师的欺骗和失范会给无数学子深深一击。若教育不能回归教育本身,育人者不能涵养育人之德,那么又何以育人,何以被捧上如此高位?
与其寄希望于他人的传授和监督,不如独立理性备考,须知任何体系完备、计划周密的机构都无法代替自己独立的钻研,老师终究只是老师,领进门后,修行还看个人。教育的意义,不仅在于教会学生如何登上这一重山,更在于让学生认清每一重山的平仄,坦然接受失败和渺小。信任之基难筑,崩塌只需一瞬。师欲育人必先育己,走过的路总归算数,越不过这一重又有什么关系,大不了从头来过。
管如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