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纠纷”背后的理与法
时间:2025-04-11 A+   A- 举报

因为邻居安装的监控正对自家,海复镇居民倪女士认为其隐私受到侵犯,进而报警求助。日前,经过民警介入,这起邻里纠纷已成功化解。(4月10日本报3版)

随着智能设备的普及,监控摄像头走入越来越多的家庭,由此也带来了诸如新闻报道中呈现的邻里纠纷。笔者以为,要破解此类“镜头之争”,既要讲法,也得讲理。

从法律层面来看,公民依法享有隐私权,但关键在于如何在保障自身安全与尊重他人隐私之间划出一条清晰的“边界”。现实中,这道“边界”往往并不容易判断。一方面,居民担忧自家财物安全,安装监控自认为“合情合理”;另一方面,邻居看到镜头对准自家生活区域,心理上会产生强烈的不适与警惕。“各说各理”的纠纷最容易陷入情绪对抗和关系破裂的恶性循环。此时,除了法律跟进外,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找到一个理性、温和、有效的“调节器”。

而这正是基层治理、社区调解机制的重要价值所在。通过民警、居委会等力量介入调解,既明晰了法律边界,也照顾了邻里情感,为居民提供了一条平衡“法”与“情”的解决路径。在这起纠纷中,民警不仅进行了法律释义,还促成邻里达成共识,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处理方式,比任何硬性的裁判都更具社会治理温度。

当然,事后调解远不如事前预防。与其等发生冲突之后被动干预,不如在源头上加强引导与规范。要制定更细化的社区摄像头安装指引,对镜头角度、拍摄区域、安装位置等作出明确要求,同时配套法律宣传,让居民明晰自己的权利边界与责任义务。

总之,要厘清个人安装监控的“镜头边界”,让摄像头守护的不只是安全,还有邻里的和气与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