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施盛夏 沈凡杰
“您有新的特快件,请及时揽收。”眼前热腾腾的牛杂面还没吃上一口,陶俊松的手机又弹出了新的订单信息。他快速地在手机上滑动,确认揽件地址。
等待收件的快递越积越多。中午12点半,陶俊松随意扒拉了两口面条,又匆匆向目的地奔去。派件、收件、打包、装车,陶俊松开着那辆陪伴了自己无数个日夜的客车,日复一日往返于顺丰网点和自己负责的片区,一干就是8个年头。
工作之路 越跑越顺
“喂,你好,顺丰快递……好的,给你放门卫。”陶俊松和门卫师傅热络地打了声招呼,将快递整齐码放后,马不停蹄赶往下一家企业。陶俊松负责启东经济开发区的部分区域,对接的客户大多是企业员工,他熟练地穿梭在街巷,脑海中提前规划好运送的最佳路线。
一整个上午,陶俊松步履匆匆,不需要手机导航,也能准确找到目的地。“我现在基本不看地址,光看名字就知道在哪里。”他对负责片区的情况烂熟于心,心里早已形成一幅清晰的“活地图”。而这份熟练,正来自他8年快递员的经验。
2017年,陶俊松成为顺丰的一名快递员。起初,他负责合作镇附近的农村区域。“从网点到负责区域的最北边,直线距离有20多公里,每天来回要跑150公里左右。”陶俊松回忆,由于负责片区大,且村里的地址往往不够精准,送货上门很耗时间,为了准时将快递送达,几乎都顾不上吃饭。“后来我从乡镇调到市区,干了小半年的机动岗。”机动岗需要随时替补休息的快递员,没有固定区域,难度极大。
熬过最艰难的新人时期,陶俊松负责的区域逐渐固定下来。虽然每天依旧是忙得脚不沾地,但他越跑越顺,路也越走越稳,“每天能吃上一口热乎饭,就已经很满足了。”陶俊松笑着说。
从快递里 窥见生活
拆开新到的手机,拍照,而后根据流程激活手机,短短几分钟,陶俊松就完成了国补手机上门签收流程。“最近国补政策出台后,网购手机、平板、家电的顾客明显多了起来。”从快递里,他能够清楚地看到人们生活和社会经济的变化,“以前大家网购衣服、鞋子这种比较多,最近几年,数码产品、家电等等这些贵价、大件商品也越来越多了。”
通过快递,陶俊松总能第一时间捕捉到当下流行趋势。“你看,最近是三八大促,购买洗衣液的人又多了起来。每到大促期间,大家就喜欢囤一些生活用品。”
如今,陶俊松平均每天送130件快递,最忙的时候一天要送300多件,和几年前相比,他的业务量几乎翻倍。“我目前近一半的快递来自托伦斯半导体(设备启东有限公司)和磊菱半导体(设备江苏有限公司),这两家企业是前几年才入驻的。”陶俊松不禁感慨,他负责的启东经济开发区区域曾经还是大片的空地,短短几年冒出了许多企业。虽然负责的片区范围缩小了,业务量反而提升不少。
陶俊松眼看着连片厂房拔地而起,也见证了农村道路愈发平坦开阔。2017年,他每天行驶在从圩角镇到竖海镇的志圩线,由于当时正在修建宁启铁路,沿路坑坑洼洼,尘土飞扬,买的二手面包车没两个月就进厂维修,不到半年便换了车。“前两年,我因为工作又走了一回志圩线,道路修得特别好,完全大变样。”陶俊松一路奔波,穿梭于城市的各个角落,零距离感受着启东的“变”与“便”。
每次收派 都是旅行
打开公司小程序,界面上会跳出这样一句标语:每次收派都是旅行。
而陶俊松每天都在“旅行”的路上。“虽然每天都在重复着同样的工作,但是会见到不一样的人,遇到不一样的事。”享受“旅途”的背后,陶俊松有过无数次想要放弃的瞬间,让他坚持下去的,是来自这座城市里不经意间人性的闪光。
“那天临近中午,我给村里的一对老夫妻送42寸电视机,因为地址不准确,我挨家挨户问了好久才找到。”电视机送达后,夫妻俩求助陶俊松帮忙安装,热心肠的他毫不犹豫答应了下来。待安装调试完,老人端来一碗滚蛋,陶俊松瞬间红了眼眶。“里面两个鸡蛋,汤里还加了红糖哩!”这碗汤水一直甜到了心里,也温暖了他初入快递业苦闷的心。“如果不是这碗滚蛋,我可能真的已经‘滚蛋’了。”
奔波路上收到的善意,陶俊松都历历在目,“疫情初期,口罩紧缺,一家企业老板购买了2箱口罩,我给他送去时,他拿了两包口罩给我,让我注意防护,回去后我还把口罩分给了同事。”夏天的冰镇饮料、疫情时的防护口罩、见面时热情的微笑,顾客的认可和人性的温暖成为他不断向前奔跑的动力。
以真心换真心,面对理解与尊重,陶俊松用自己的方式回馈善意。遇到困难人群,他主动给折扣,用最低的价格寄件;车里备了许多空纸盒,将收来的快递打包好,帮客户省下打包费;包装快递不因麻烦而敷衍,确保每一个包裹都万无一失送到客户手中……在这场“旅行”中,陶俊松用心感受沿途“风景”,一单一单跑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如今,陶俊松的日子越跑越有奔头,每年不仅有公司发放的各种福利,前年他还报名参加邮管部门组织的学历提升,在繁忙的工作之余线上学习,充实自己。
“虽然我做的只是非常基层的工作,但送好每一件快递,是我对自己的要求。”陶俊松笑称,自己送的不只是快递,还有客户的信任,他要做的,就是继续当好城市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和守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