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冬芷 徐嘉晨 马嘉岑
在彩臣二村的梧桐年轮里,藏着一间满载时光的店铺。晨光初绽时,两排蓝白相间的毛巾在铸铁架子上跳着轻盈的舞蹈,将混合着皂角清香的晨曲洒满整条街巷。
推开小明理发店的玻璃门,3把擦得锃亮的转椅满是岁月的痕迹,置物架上摆放着各种理发工具,剪刀、梳子、电推剪等一应俱全,吹风机的声音伴随着店里客人热络的聊天声,热闹非凡。“来了啊”,店里总能听见老板徐小明洪亮又热情的招呼声。25年来,这声问候温暖了无数街坊邻居,也见证了一个普通劳动者在这座城市的扎根之路。
1999年,小明学习了理发手艺后就和妻子从老家南阳镇来到汇龙镇,在彩臣街上开起了第一家理发店,后来夫妻俩越做越好,盘下了这间近20平米的小店。25年里,小明的定价始终亲民。“都是老主顾,不能乱涨价。”
晨光熹微中,47岁的徐小明和妻子徐卫娟早早亮起店内的灯,收拾好一切,开始新一天的工作。几把推子、3面镜子、3张转椅,就是小明的全部家当。小明的老主顾蔡先生,家住彩臣二村顶楼,中风后行动不便,只要他家人一与小明说起要理发,他便马上安排好手头的工作,拎起工具箱爬上5楼;市民黄女士也是小明的老主顾,有次理完发后,将钱包遗落在店中,小明清楚知晓黄女士的住处,便连忙追去将钱包物归原主……这样的故事,在小明理发店比比皆是。小小一方理发店饱含了家长里短的倾诉、喜事临门的分享,也有天各一方的离情别绪。
靠着勤劳的双手,小明理发店越干越红火。夫妻俩最初住在店内搭出来的小隔间里,如今已置换130多平新居。“理发是门手艺活,靠的是真本事。”小明笑着说,“只要肯干,启东总会给你机会。”
这些年,市区人民路上陆续开出七八家美发沙龙,染烫套餐、网红造型的广告透过落地窗往外涌。小明也没有止步不前,他定期去上海参加美发培训,笔记本上也记满了时兴的“法式烫”“美式前刺”等技法。但他的店里依然保持着以前的装修,有点斑驳的墙面,简单的转椅,还有见证岁月的镜子,在这方寸之间,承载着城市的温度。老张孙子要拍毕业照,特意要剪个清爽的学生头;李阿姨要见亲家,想要烫个精神但不刻板的发型……这些藏在剪刀下的细碎要求,一些挂着水晶灯的精美沙龙店未必能明白。常有客人打趣:“贵价沙龙做个造型管3天,小明师傅修完能精神半个月哩。”
时代在飞速发展,小明的理发店依旧充满了市井的烟火气,在他的顾客们看来,这样价格亲民、手艺无可挑剔的小店小铺是一种难得的“平民奢侈”。小明的理发店与而今常见的美发沙龙相比,就像是一场意料之外的烟火,在平凡的小城夜空中炸出自己的光亮。
暮色降临时,梧桐树影在玻璃窗上写满朦胧诗行。在热情的招呼声中,我们看见千万劳动者的奋斗简史:从小隔间到广厦新居,靠的不仅是电推剪的嗡鸣,更是心中的赤诚。他是众多普通劳动者中寻常又不寻常的一个,在这座城市、在一个个陌生人心中点燃了久违的温暖,而城市的钢筋丛林里,也永远为烟火气留有一扇透光的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