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烟火也有诗意
时间:2025-01-17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龚圣云 杨柳燕 马嘉岑

冬日暖阳的柔情,洒向树梢,落在屋顶上,在倏忽间化解了心中的寒意。静谧的久隆镇老街上,几名老者慵懒地享受着老街带来的惬意。

久隆镇,早先叫九龙镇,又名九龙湾。后来这里又成为集镇,大家就叫它九龙镇。为了寄托人们美好的愿望,期盼九龙镇永久兴隆,久隆镇便由此得名。

久隆镇老街最动人的就是安静朴素的乡间生活气息。老街名为新华街,有着百年的历史,老街东西长近1.5公里,全盛时期,店面林立,生意兴隆。不仅是本地人,甚至连安徽、温州、扬州等地的人也来此设店经商。恒泰典当、叶德昌花行、贞记酱园……无不是当初颇有名气的商号和企业。

不同于其他老街,久隆镇老街早在2012年用水泥路替代了原有的青石板和鹅卵石,老房与翻新的小楼房分列在老街两侧,串起过去和现在。“这条新华老街原先叫民主街,旧时老街上做任何生意的都有,实属热闹。”82岁的久隆镇居民龚亚萍曾在老街上做摇袜生意,“那时候老街人来人往,许多外地人都跑到这里做买卖。”1982年,随着社会发展,老街南边的河演变成了街,老街上的生意全都搬去新街了,老街的热闹不复从前。

在老街的东边,一对老夫妻正站在自家屋口售卖馄饨皮,“我们家对面早前是食品厂,周边都是做生意的,老街坊都会来我这买点馄饨皮、面条。”75岁的沈德鑫已经摆摊卖了30多年的馄饨皮,只见一袋袋面粉堆放在屋里头,屋里靠墙位置摆放着制作馄饨皮、面条的机器。“年轻人都外出闯荡,现在的老街人少了很多,越来越冷清了。”沈德鑫话语中透着无奈。

走在如今的久隆镇老街,没有人声鼎沸,没有门庭若市,尽管繁华退场,但生活在这里的人,却拥有一份难得的闲心,老街的居民依然延续旧时的生活方式。“白天走街串巷话家常,傍晚在老街散散步,子女也时常回来看看我,生活惬意又幸福。”龚亚萍脸上挂着满足的笑意。

“你们看,这是2022年安装的路灯,老街上长者居多,安装路灯方便老街的居民晚上出行。”久隆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华玄章手指街边的路灯说道,今后还将局部改造老街,提升久隆镇老街居民的幸福指数。

毗邻老街的继述中学,传来学子们清脆响亮的读书声,为老街增添几分文化气息,这是一所有着“人才摇篮”盛誉的名校。这里,先后走出了外交家刘述卿、科学家陈宇翱和江苏省原副省长凌启鸿、原启东县委书记陆平、原南京军区总医院中医科主任蔡辉等知名人士。

临近傍晚,老街上归家的行人步履匆匆,屋内烟火气在老街升腾,老街小巷,即是烟火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