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岁月深处的悠悠古韵
时间:2025-01-15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李佳浩 姜雨蒙

初冬映暖阳,经过喧嚣热闹的街道,当脚步悄然拐进一条窄窄的小弄堂,仿若瞬间穿越了时空。方才的热闹被甩在身后,眼前这条老街,恰似一位遗世独立的隐者,于繁华缝隙中静静蛰伏,这就是曾经的黄仓镇老街。

黄仓镇,位于启东市西首,紧靠隔壁海门,原属于决心乡管辖范围。旧称黄仓角,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末期,彼时还是长江中的芦苇沙岛。

据村民黄增辉介绍,其祖辈海门富民镇地主黄滇洋在十九世纪中后期来到如今的黄仓镇一带,雇工围圩开荒 2700 亩,次年在宽心河西建大宅开仓收租,此地得名 “黄仓”,又开杂货店带动商业兴起,集镇雏形渐显,人称 “黄仓角”。1948年,黄仓角才改名为黄仓镇。

站在黄仓镇桥上极目远眺,宽心河将老街一分为二,河东还能依稀看出老街的模样。老街两侧的严家饭店、黄家木行、赵家印染点、樊家茶食点等老字号,改扩建后或转行,或出租,或挪作他用。唯有尚在的墨绿色外墙的邮电所,以及留有“发展经济、保障供给”字样的供销社旧址,还能窥见当年计划经济时代的影子。河西老街的踪迹早已消失,取而代之的只有一排排现代小楼房,占地数十亩的海潮寺,成了老街当下最醒目的地标建筑。

今年80岁的赵忠岗,祖祖辈辈都生活在黄仓镇,是名副其实的“染布世家”。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赵家在镇上开起了染坊,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他跟随爷爷、父亲学习染布手艺,这一干就是半个世纪。直到上世纪90年代,棉布被化纤等新材料替代,染布店才逐渐被时代淘汰,慢慢淡出人们视野。

黄仓角曾因商业繁盛,来此开店经商的人越聚越多。然而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对黄仓角进行疯狂“扫荡”,小镇遭到重创。黄增辉告诉记者,当年家里的21间老宅都被烧毁了,如今的房屋都是在以前的宅基地基础上重建的。家门口老宅地基的大石头上,雕刻的仙鹤和牡丹花仍旧清晰可见,见证了时代的变迁…

漫步在如今的黄仓镇老街,惬意感和生命力扑面而来。两旁房屋高低错落、疏密有致,老人们闲适地在门前沐光闲坐,周身笼着静谧的暖;年轻人则风风火火地于巷弄间往来穿梭,朝气四溢。街头集市的招呼声、邻里间随意的闲谈声、孩童嬉闹的欢笑声……无论老少,脸上皆绽着质朴纯真的笑容。

老街的旧时旧景虽已无法复原,但历经岁月的积淀,黄仓镇老街向世人呈现出原生态的美丽。一树、一屋、一石,都弥漫着岁月深处的味道。而那些讲不完的老街故事,也都在时光的打磨中越发闪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