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个世纪两代人 用美食唤醒一座城
时间:2025-01-03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王皓 姜雨蒙

凌晨4点,静谧的启东城还在熟睡中,位于民胜路的“天乐饭店”已是灯火通明。30平方米的小店内,6名员工在蒸腾的雾气中穿梭忙碌,蒸笼掀开的一刻,包子、蒸饺、烧卖的香气飘向店外,温暖了冬日里的黎明。

彭卫忠在天乐饭店与包子打了近30年交道。每天清晨4点,他准时到店,100多斤面粉在他的手下立马变成云朵般蓬松的面团,随后分剂、擀匀、包馅儿……他动作娴熟利索,包完一笼7个包子只需1分钟。从打下手的学徒到如今的“老师傅”,30年间成熟的不仅是技术,还有和食客间的那份羁绊。“5点左右就陆续有客人来了,我们不能让他们跑空趟。”彭卫忠边说边不自觉加快了手速。

天乐饭店是一家有着近半个世纪历史的早餐店,53岁的翟于花是这家店的主人。翟于花的婆婆曾是如皋饭店的点心师,上世纪70年代末和丈夫一同创业开了这家早餐店,每天凌晨三四点出门,中午偶尔睡个午觉,下午又忙着准备第二天的食材,这一忙便是40多年,大半辈子的心血都倾注在这家店里。

漫长的岁月里,被吸引而来的食客都成了店里的老主顾,从稚龄孩童到为人父母,从风华正茂到两鬓飞霜,数十年里,抓住食客味蕾的就是这一口美味儿。“鲜肉包、咸菜包是我们的招牌,老主顾们点的最多。”彭卫忠自豪地告诉我们,之所以能在老主顾间有口皆碑,除了独一无二的秘方口味,对食材的严格把关也是关键之一。“我们家的包子,得让大家吃得放心。”对于天乐饭店的老板和员工来说,顾客的口碑就是对店铺最好的认可。

为保证品质,店里的肉馅都是选用肥瘦均匀的猪腿肉制成,咸菜也由店铺自己腌制,前一天半夜处理好食材,第二天早上现包现卖,确保新鲜。“包子好吃,不仅是因为食材新鲜,更离不开面皮上的功夫。”彭卫忠介绍道,“包子面皮采用老酵发酵的面制作,不仅让包子口感更丰富,还能最大程度地吸附肉汁。”

5点左右,一屉屉包子陆续出炉,热气腾腾间,今早第一波食客也陆续赶来。“老规矩,一个肉包,一杯豆浆。”“还是在这儿吃?”“对。”前台龚红英熟练地掀起蒸笼,热气蒸腾中迅速装盘、结账,在店里工作了快40年的她对老主顾们的习惯了熟于心。胡卫荣是隔壁人民桥农贸市场的商户,也是这里的老主顾,出摊前总是习惯到这里来吃一顿热乎的早饭:“我在这儿吃了几十年了,他家的肉包子馅香又多汁,皮也有韧劲,别的地方吃不到。”说话间,他夹起包子咬下一口,顿时汤汁四溢,顺着筷子滴落在盘中,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看着食客脸上满足的神情,龚红英也不禁跟着笑起来:“虽然每天起早贪黑有些辛苦,但大家吃得满意,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肯定。”

早上6点30分左右,店里的食客渐渐多了起来,上班族、学生、老人……门口排起了长队,点单声此起彼伏。天乐饭店员工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在店铺中,在晨光中迎来了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