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棉”爱心暖寒冬
时间:2024-12-27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钱伶俐 龚圣云 沈凡杰

汤钦云 曹舒婷(实习)

“父亲生前一直有捐赠棉鞋的愿望,如今终于实现了,希望能把这份温暖带给孩子们……”12月24日下午,“好人就在身边”启东道德模范讲堂在抗大九分校大礼堂举行。活动中,老党员施学昌的儿子(海军某部大校军官)代表父亲捐出2645双棉鞋。

这些鞋子的尺码老人均在鞋底或侧边轻轻进行了标记,小到三四岁的娃娃、大到五六年级的孩子都能穿。鞋子的款式是启东人最常见的老式捧襟暖鞋:防滑泡沫底、厚厚的棉绒内衬,结实耐穿、温暖舒适。

施学昌并非是做棉鞋生意的,这2645双棉鞋都是由他和妻子生前花费8年多时间一针一线、朝夕缝制的。

今年10月底,施学昌因突发心梗离世。出生于1949年的施老,曾在海军烟台基地服役5年,是一名有着52年党龄的老党员。老人去世后,他的儿子找到海复镇糖坊村党总支书记王晓矗,“整理父亲遗物时,发现父母多年缝制的棉鞋积累下来已多达数千双,如今父亲不在了,我希望代表他将这些鞋捐赠给有需要的孩子,完成他的遗愿。”

王晓矗有些吃惊,随即跟着施学昌的儿子来到老人家中,只见老人宅上有2间“七芦头”平房,仅80平方米,其中一间堆了满满一地的棉鞋。王晓矗叫来村干部和志愿者一起清点整理,4个人花了近3天时间。“其中有些棉鞋还没缝制完,我们一双双拼成对,最终数到完整成对的就有2645双,如果加上没有做完的可能超过3000双。”眼前这些堆成小山的棉鞋让现场的村干部感到震撼,他们细心捆扎打包,叫来三轮车运到村委会,专门腾出一间办公室存放,“一共十几包,三轮车来回运了好几趟。”

老人家里的陈设十分简单,床、木衣柜和写字桌已经用了几十年,桌上放着放大镜和两本《中国共产党章程》。窗边是一架熊猫牌缝纫机,脚踏上锈迹斑斑,机头的转轮却依然锃亮,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仿佛还能看到老人坐在缝纫机前缝制棉鞋的身影。“制图、下料、裁剪、拼装……做一双棉鞋需要好几个步骤,父母会分工协作、一起完成。”施学昌的儿子说。

“不管白天还是夜里,老两口只要一有空就会做棉鞋,起初不戴眼镜,后来鞋子做多了就戴上了老花镜,可能是用眼过度吧。”张汉兴叹了一口气,他是糖坊村第三网格网格员,也是施学昌的邻居,言语间充满了不舍,“他就像一个老大哥,对任何人都非常和善,村里不少老人、困难家庭、五保户等都曾收到过夫妻俩送的棉鞋。”

“施学昌看我冬天脚上穿的布鞋十分单薄,就主动给我送来一双暖鞋。”75岁的村民沙雨平告诉记者。

为什么要做这么多棉鞋?

原来,多年前,退休在家的施学昌和老伴儿曾尝试缝制手工棉鞋出售,鞋子才卖了没几双,有一次施学昌在看电视新闻时,看到山区的孩子因为贫困没有鞋穿而感到十分心疼,于是萌生了鞋子不卖只捐的想法。“因不知道捐赠途径,他曾经还来向我打听怎么捐出去。”张汉兴回忆。

此后,施学昌夫妻再也没有售卖过棉鞋。“父亲的退休工资只有一千多元,但他们还是省吃俭用购买鞋底和布料,坚持做鞋。”儿子也曾劝过他们,年纪大了,做鞋辛苦就少做点,但他们乐此不疲。2017年老伴儿去世,但施学昌没有停手,日夜赶制。

镇村干部通过排摸困难家庭、学校、红十字救助站等确定捐赠对象,如今这些棉鞋按照老人的心愿有了好去处。“分批捐赠给红军小学、东元小学等几所小学和幼儿园的孩子,希望能让他们在这个冬天感受到一位老党员的温暖。”海复镇副镇长殷丽华告诉记者。

“小时候,父亲帅气的海军服让我萌生了对军旅的向往,高考我如愿考入海军工程大学沿着父亲的脚步前行,他勤劳质朴的作风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成为我人生的指引,他总是教导我全心保家卫国,为家乡争光。”施学昌的儿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