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顾晓晓 袁竞 杨柳燕
冬雨洗礼过后,天空格外湛蓝。漫步于海复镇老街,目光所及,是那些历经岁月磨砺而依旧屹立的老屋。脚下的水泥地面起伏不平,水坑里的积水映照着过往行人的匆匆脚步,不时传来的居民交谈声和孩子欢笑声,为老街增添了几分生活气息。
海复镇,因张謇在此筑堤围垦、兴建市镇,取“沧海复桑田”之意而定名,距今已有120年的历史。老街依水而建,长1500米,宽3~4米,中心河将其一分为二,南北两侧由朝阳桥相连。由于中心河的形状酷似淘洗谷物用的竹筲箕提襻,因此这片土地也曾被形象地称为“筲箕襻”。后来中心河的一半被填为陆地,人们在此加盖房屋,就形成了如今的老街风貌。
据《海复乡史》记载,从上世纪二十年代起,外来商人和本埠地主纷纷在此定居、设店经商,海复镇因此日渐兴盛。至1937年,老街上已有花行、木行、药房、汽车行等43种行业、97个商号,“商店繁盛,夜间电灯明如白昼,俨然成一热闹市镇”。
而今站在朝阳桥上环顾四周,繁华已经褪去。北街的百年秤店、老顾敲白铁、海复电影院等老建筑已装修一新,而南街仍保留着诸多青砖石瓦的老房子,斑驳的墙面与长满青苔的屋顶,都是沧桑岁月的证明。那座老街上唯一现存的百年四合院,虽然内部已是断垣残壁,但外围精致的徽派砖雕仍彰显出当年的气派。
时至今日,不少居民仍居住在这些已有数十年年头的老房子里。市第五人民医院的退休医生高晓明,热情地带记者参观了他的老宅。其中,一张镂空雕花的红木床尤为精致,精巧的雕刻与细腻的纹路凸显出老手艺的精湛。高晓明回忆:“当时的海复镇作为交通枢纽,人来人往,老百姓的生活也很富足。尤其是海复镇医院的水平十分先进,吸引了各大乡镇的医生前来培训学习。”
海复镇不仅历史悠久,更是一方红色热土。这里诞生了启东第一个马列主义小组,老街上至今仍流传着新四军东进与当地群众一起抗日的壮烈故事。
据《海复镇志》主编杨谷生介绍,许多革命先烈如江允升、周智民、汪詧等,都曾在这条老街上前仆后继,为国捐躯。后为纪念抗战胜利,老街的南街被命名为“烈民街”,南中街命名为“逸先街”(江允升字逸先),中心河桥以北及横街命名为“胜利街”,最北端的新街则命名为“北新街”。这些街名不仅承载着历史的记忆,更激励着后人铭记先烈遗志,发扬革命精神。
同时,老街也是人文荟萃之地。南通作家协会会员田耀东,带记者参观了位于朝阳桥下的李素伯故居。中国小品文研究第一人、“南通四才子”之首的李素伯,他的文学生涯便从这里起步。据田耀东介绍,李素伯曾每天跨桥前往垦牧高等小学上课,小桥流水见证了他的文学岁月。其著作《小品文研究》开民国文学评论之先河,一版再版,影响深远。
岁月悠悠,老街上的热闹与喧嚣已随风远去,只留下悠闲与宁静。老人们围坐在门口边晒太阳边唠嗑,不时有几只黏人的猫狗欢快地跑过。村民沈肖烨的身影显得格外忙碌,他每天上午便在家中精心挑选食材,准备出门摆小吃摊。锅铲翻炒的声音,伴随着炒饭、炒面的香气,在老街弥漫开来。“我从小在街上长大,这里的一草一木经过时间的洗礼,仍保持着原来的淳朴。希望年轻人能多回老街看看,找寻当年的回忆。”他深情地说。
已过中午,灿烂的阳光慷慨地照耀着老街上的花草树木、老屋旧人。重温张謇《垦牧乡歌》中的诗句“崒郁起兮垦牧之乡”“僮万兮井里,百年兮洪荒”,仍让人心潮澎湃。居住在老街上的海复人民,世代传承着“开拓、创新、争先、奋进”的垦牧精神,书写着属于他们时代的美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