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后打铁匠的坚守
时间:2024-12-18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顾晓晓 李佳浩

初冬的微风,夹杂着丝丝寒意,而吕四港镇海渔村的施小毛家,却每天“热气腾腾”。今年已97岁高龄的施小毛,每天都早早起床,在家门口的小铁铺里打铁,火红的炉膛上铁花飞溅,他的一生,都与这铁砧、铁锤紧密相连。

打铁,日复一日

上午8点多钟,施小毛家门口的小铁铺内,准时传来了“叮叮当当”的打铁声,他正全神贯注地煅烧着一根根小铁条,当铁条被烧得通红,他迅速挥起铁锤,一锤一锤地精准敲打,铁花四溅中铁条逐渐变形、成型,而后经过焊接、打磨、装上手柄,一把崭新的赶海小耙子,就呈现在眼前。

生起火炉,烧红铁块,抡起锤子,千锤百炼……这是施小毛重复了84年的打铁动作。自13岁起,他便跟随舅舅学习打铁手艺,退休后对打铁的热爱也从未减退。于是,他在家门前搭起了一个小铁铺,每天打造一些铁具,偶尔也为周围的邻居们修补农具。

技艺,精益求精

在那仅有几平方米的小铺子里,岁月的痕迹随处可见,门口原材料,锤子、火炉、磨砂机等打铁必备工具一应俱全。从点燃火炉到锤炼铁块,每一个环节施小毛都亲力亲为,连工具上的木质手柄,也是他亲手劈削而成。“现在打铁的人越来越少,这个手柄已经很难找到人制作了,我爸爸就全都自己动手干。”施小毛的女儿施美林向记者介绍道。

在外行人眼中,打铁或许只是简单的加热、锻造,而在经验丰富的施小毛看来,材料、火候等都是有讲究的。凭借多年的经验和独特的手法,他无需刻度测量,就能精准地把握铁具的大小和弯度,打造出的工具几乎一模一样。

尽管使用传统农具的人日渐稀少,但是施小毛依旧凭借娴熟精湛的手艺远近闻名,这也是他最骄傲的事。“远到海门东灶港,近到东元集镇,都有很多人慕名前来找父亲打铁。”大儿子施光荣骄傲地告诉记者。

生活,知足常乐

年近百岁的施师傅,看上去依旧精神矍铄,容光焕发。每天早晨7点多,施师傅就会准时起床,开始一天的打铁生活。闲暇时,他最享受的就是坐在大堂门口看报纸,因此对各种国际国内新闻如数家珍,偶尔他和94岁高龄的老伴沈兰英一起,晒晒太阳、逗逗猫,享受着宁静而惬意的晚年生活。

对施小毛而言,打铁早已成为他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他锻炼身体的一种方式,“我会一直打下去,直到打不动为止!”施小毛坚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