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三年,短视频创作者李子柒接连发布的3则新作品刷屏网络,圈粉无数。两天内连续更新的3条视频中,内容从漆器、竹编到绒花,非遗成了她创作的重要主题。如今各地都在@李子柒,在线邀请她感受当地非遗魅力。
启东也有众多非遗技艺。目前启东拥有5项江苏省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4项南通市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59项启东市级名录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这些非遗瑰宝是先辈智慧的结晶,是历史沉淀的宝贵财富,它们承载着城市的记忆、情感和精神寄托,体现着启东的独特文化魅力。期待李子柒和更多喜爱非遗的朋友们来体验。
1.启东木屑花木刻版画
刻刀为笔,绘之以墨。从新兴木刻运动先驱陈九到“木屑花”业余木刻小组,再到全国第一个版画院的建立,以及今天的国际版画艺术中心,启东版画已走过86年的历史。
启东的水印木刻版画沐浴着江河的灵秀、大海的豪迈,线条之美、痕迹之美、墨彩之美,征服了每个启东人。有的作品细腻如丝,将人物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有的则粗犷豪放,展现出大自然的磅礴气势,每一幅版画都承载着创作者的情感与智慧,是启东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2.启东色织土布技艺
经纬交织,如梦似幻。启东土布除了闻名遐迩的蓝印花布,色织土布以其复杂的花纹、精细的工序,于2011年正式入选江苏省级非遗项目。
上世纪40年代到70年代,是启东色织土布技艺的鼎盛时期。织布人需要一手推“洋筘夹”,一手通过“仙人跳”拉控梭子,梭子在梭箱里来来去去,双脚则在16只踏板上按花纹要求踩踏,其技巧之高令人瞠目结舌。要想将色彩斑斓的丝线编织成一个个绚丽多彩的图案,需经过纺纱、过纱、浆纱、经布、穿棕、上机等工序。其中“经布”最为关键,经错一根,布的花纹就全乱了。
在织布机上,那根根丝线仿佛被赋予了生命,每一缕丝线都承载着手艺人的灵魂,每一道经纬都交织着过往历史的深邃,那由线到面的魅力在岁月的长河中持续闪耀着。
3.启东芦编技艺
启东地处沿海,气候温和湿润,芦苇曾经是启东最广泛的一种植物。它刚柔兼具、以韧见长,刮、编、系、折、裹、扎……各式编织手法十分考验手艺人的心意手劲。
曾几何时,芦编工艺在家家户户普及,用芦苇造“环洞舍”居住,用芦苇编铺板睡觉,用芦花做鞋、芦条编畚箕、芦丝做匝箩……
金色的芦苇在深秋的沟岸边绵延无垠,夕阳的余晖催促着勤劳的人们舞动镰刀,收割、碾压、编织……这样的场景如一首悠扬的歌谣,穿越岁月的长河,回荡在启东人的记忆深处。
4.启东小灶豆腐制作技艺
要问启东人,乡愁是什么滋味?大抵是那一碗小灶豆腐的醇厚。小灶豆腐白嫩如玉、豆香四溢,轻轻夹起一块送入口中,滑嫩爽口、满口生香。
小灶豆腐的制作要经得起耐心的考验。精选黄豆,细细研磨,滤去豆渣,留下细腻的豆浆,浆汁经铁锅熬煮后方能倒入缸中,按比例调配盐卤,待其凝固成豆腐花后,再用广勺剜入豆腐箱中,用白布匣好、晾干。如此,滑嫩可口的小灶豆腐便算成型了。
启东小灶豆腐制作技艺一般都是父传子、子传孙,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度非常兴盛,几乎三两个村就有一个小灶豆腐作坊,可制作豆浆、豆腐、茶干、百叶、豆腐叶等豆制品。如今,豆腐制作技艺不断向机械化靠拢,想吃上正宗手艺的小灶豆腐已是不易,但这种传统风味却一直存于启东人的心中。
5.启东脆饼制作技艺
白芝麻,方脆饼,是启东脆饼的特色。作为启东传统美食的脆饼是启东人童年记忆中的美味。
启东脆饼用料考究、做工精细,脆饼是贴在陶缸里烤制而成,而贴饼纯粹是技术活,贴慢了烫手,先贴的会焦黑,后贴的要夹生,极其考验师傅的手艺。看着脆饼在炉内发胖、圆润,那芝麻粒鼓起来,香味散发出来,颜色由嫩黄转为棕黄的过程很是治愈。
“沙地脆饼十八层,层层分明能照人,上风吃来下风闻,香甜酥脆爱煞人。”正如民间歌谣,每只出炉的脆饼均有18层之多,层次清晰可见。刚出炉的脆饼十分松脆,越嚼越香,用牛奶泡后的脆饼更是鲜甜,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无数启东人的胃。
本报记者 高璐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