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前夕,针对即将开启的大范围网购促销,中消协发布“理性辨识‘第三方测评’信息”,意在点拨消费者擦亮眼睛,以防被忽悠、受蒙骗。
网络社会,警示百姓提升安全意识很有必要。问题是,当某些权威部门频频发出这样的警示,却缺少相关“示警”打击行动时,无疑也向公众包括诈骗分子以及某些丑陋社会现象传递一个信息:“我无意打击惩戒,只希望公众好自为之。”无形中,也提醒作恶者“实战”中练就更高“本领”。近年来,似乎不少新骗术令人防不胜防。
全民反诈,“防”是补充,“反”是根本,需要急风骤雨式的猛烈打击与清扫。如若多闻雷声、少见雨点,其效果便会大打折扣。对此,媒体多有报道的一个个警示受骗案例就是佐证,也成了不少受害者的切肤之痛。
不可否认,躲在暗处的各式虚假骗局,固然有其复杂、艰巨性,但办法总比困难多,唯形成强大的高压态势与严打力度,才可取得理想的提醒公众、打击欺诈、震摄犯罪之治理目的。反之,耳畔充塞过多的所谓“受骗案例”“防骗法宝”“骗术揭秘”等,天长日久,人们就会麻木于形形色色的警示提醒,甚至对执法机关何时根治犯罪心生疑虑。
逆向思维,当下少数领域成诈骗犯罪重灾区,亦从另一侧面映衬个别治理机构除特定情形下的畏难思维、少有作为,及失职慵懒。毕竟,整治顽症毒瘤,须动干戈、真刀枪,不惜赴汤蹈火。而依赖警醒提示,雷声大、风险小,可以高枕无忧。滥用后者,光打雷、少下雨,长此以往,糊弄百姓、助长犯罪,为反诈惩骗之大忌,也为党中央整治形式主义所不容。
惩治诈骗,须“雷声、雨点”双向奔赴,扫丑陋、除邪恶。一段时间来,公安机关雷霆万钧持续将境内外诈骗分子抓捕,就是百姓期待的胜利宣言。对此,期待权威机构在动员民众筑牢安全防线基础上,以更大执行力强化打击、推动惩治、消除懈怠,并不断向公众传递更多鼓舞人心的战果消息。反诈防骗在路上,合力亮剑更给力。
姜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