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余藏品安“新家”
时间:2024-10-15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王天威

“青石质的残碑石刻,虽尚存可辨认文字数不多,却是迄今为止启东境内,能反映与见证启东历史文化年代较久远的石碑。根据残留文字,这是清光绪三年吕四地区名流乡绅和当地百姓祈神祷告留下的物件,是馆里的镇馆之宝……”海江汇传统文化艺术馆负责人沈琦程如数家珍介绍着馆藏。

在惠萍镇兴惠街,坐落着一座由收藏爱好者沈渭斌打造的“民间收藏馆”,3200多平方米的馆内陈列了一万余件时代藏品。

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业余收藏成为沈渭斌一生的爱好,为此,他付出30多年的心血,时间和金钱是代价,启东海江汇传统艺术馆是付出的回报。

2023年4月,沈老萌发了建立艺术馆的想法,想为自己收藏已久的宝贝们找个安家的地方,圆自己一个梦想,也想助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家乡启东,深思熟虑后,决定把艺术馆建在惠萍镇。惠萍靠近城区,交通便利,环境秀美,非常符合沈老心中建馆的理想之地。海江汇传统文化艺术馆负责人沈琦程告诉记者:“我的父亲用十几辆卡车从安徽把自己一万多件收藏带回了启东,把一个游子对家乡的感情落地在了启东。几千件木雕、砖雕,上百件古典家具以及大量的红色藏品摆放陈列到位,老人家心也安定下来。”

“这里收藏了毛主席像章、毛泽东选集、农具、粮票、布票……在我父亲的藏品里,你能看到中国时代发展的缩影,并折射出一代代人对中国梦的不断追求。”沈琦程带着记者参观馆藏,“这是粮票、那是煤饼票和通用发货票……那个年代,国家进行‘计划经济’来保证全国人民基本的生活需求,那段时期买商品不仅需要钱,还必须要有各种商品票。可能现在的‘80’‘90’后对‘票证时代’的理解都很模糊,但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人都知道,粮票意味着能吃上饭,老一辈人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票证时代’。”国家改革放开后,全国陆续取消各种票证,粮票和煤饼票的作用也逐渐消失,便成为了“老物件”。这些票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重要的“发展史”,它贯穿了一代人的生活,也将永远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之中。

据了解,“海江汇传统文化艺术馆”目前为南通市收藏家协会副会长单位、南通市红色文化收藏协会教育基地。馆内设有五大主题展厅,分别是红色记忆、民俗与农耕文化、古典家具与木雕、中医文化以及古代石刻与砖雕,馆藏之物已愈万件之多,另有一个研学与体验区域。

红色记忆展览区主要展出中国革命各历史时期的文物、文献、宣传及学习资料等实物藏品;民俗与农耕文化展览区主要展出近代人民日常生活及工作中所经历或使用过的留有岁月记忆的实物与场景,包括日常生活用品、传统农耕器具、民间纺织品制作的工具与实物、民间戏服和手绣等实物;古典家具与木雕区主要展出古代与近代部分实用性家具以及明清时期古建筑上的木雕建筑构件与装饰件等;中医文化展览区主要展出古代与近代中医药用的医用器械、制药器具、中医药文献资料以及古代民间秘方、医药书籍等,还有一些中药标本等;古代石刻与砖雕展览区主要展出唐、宋、元、明、清、民国以来的碑记、宗教用物、牌坊构件以及建筑物上的石雕构件与砖雕构件。

海江汇传统文化艺术馆自国庆节免费开放以来,已接待千余人前来参观。沈琦程表示,艺术馆旨在打造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化教育基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党建学习培训基地、团建活动基地、传统文化研学体验基地等,成为丰富地域文化旅游观光资源,体验传统历史文化魅力的乡村文化旅游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