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凌斐颖 陆天娣
日前,市人民法院收到了一面特殊的锦旗,该锦旗来自甘肃,锦旗是由15名农民工送出的。
原来,在今年7月的一天,市人民法院江苏微解纷平台上同时收到15名原告讨要欠款的公众申请。经与辖区联络员联系,了解到申请人陈某等15人从河南、甘肃等地来启务工,经中介乔某介绍至启东某船厂从事焊接工作。后乔某又承诺将他们介绍到韩国务工,并收取每人5000元的中介费。但由于一些情况,陈某等人并没有成功出国劳务,乔某也迟迟未归还中介费。陈某等人无奈之下向启东法院申请求助。
收到案件的第一天,调解员赵建飞立即联系了原、被告了解情况。
“我不是不愿意归还他们的中介费,现在公司资金周转很困难,给我一点时间,我一定还钱!”乔某电话里十分无奈地表达了自己的困境。“我们已经不相信他会把中介费退还给我们了,每次都承诺归还,但到约定的时间都玩‘消失’,除非他马上把钱给我们!”陈某等人则态度强硬,表示不再愿意相信乔某。
案件的争议焦点是履行时间问题。为缓和双方矛盾,更好解决纠纷,市人民法院决定将调解现场搬到属地融和法庭。法官助理凌斐颖、调解员赵建飞与被告面对面沟通,释法明理,并从法律角度提供较为合理的调解方案。由于原告方均在外地,路途遥远,为节省原告方的诉讼成本及时间,双方约定在线调解。
在调解过程中,乔某表明了自己的苦衷,法官助理、调解员耐心与乔某沟通,希望其换位思考,5000元不是一个小数目,于法、于情、于理都不能推卸责任。同时,工作人员也表示,今后尽量给予乔某公司经营过程中力所能及的帮助。最终,在市人民法院、圆陀角旅游度假区管理办公室的共同努力下,乔某将75000元中介费通过微信全部退还给原告。
如今,市人民法院18家融和法庭已遍布全市各区镇(街道),通过线上平台、线下对接等方式,把更多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打通基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真正把诉讼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