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龚圣云
穿过夏季的潮闷,时至白露,秋风里弥漫着浓郁酒香。
在江浙以及湖南等地,每到白露,有用糯米、高粱等五谷酿酒待客的风俗,此酒被称为“白露米酒”,而启东也有着同样的习俗。
陆卫星的古法酿酒坊就坐落在汇龙镇台角村,这里没有机器,只有11口酿酒大缸、古老的酿酒手艺和满屋的酒香。“酿酒就是和粮食打交道,没有特别的秘诀。”陆卫星告诉记者,“酿出来的米酒被大众喜爱,就算是好酒。”
陆卫星的酿酒技艺师从他的丈人袁建忠,“我的老丈人今年73岁,坚持了30多年的古法酿酒工艺。”
自2001年结婚后,陆卫星一得空就跑到老丈人在近海的酿酒作坊,帮着老丈人打下手,但一直没正式踏入这行。2年前,他重新拾起这门古法手艺。
传统酿酒工艺繁杂,经过辛勤钻研,陆卫星已经成为了独当一面的酿酒师傅。2023年12月,他拥有了一家属于自己的小作坊,从浸米到酿制,每个步骤全部严格按照古法制作。
清洗酿酒工具、将大缸灭菌消毒……传统酿酒技艺颇为讲究。每天早上八点半,陆卫星就在作坊里忙个不停,米酒的原料选用的是上好的糯米,需在水中浸泡4小时以上,“光这第一道工序就花了大半天时间。”陆卫星擦了把汗,随即进行淘米、蒸米,蒸好的糯米需用水冷却,冷却后将酒曲撒入糯米中,和每一粒米充分接触,放入酒缸里发酵,中间挖一个洞用于酒酿渗出。在接下来15天时间里,静静等待时间赋予的醇厚滋味。
“一个大缸里有150斤糯米,能酿出200斤米酒。”陆卫星每天酿制一大缸。“酿制米酒最重要的是温度,室温控制在25℃,发酵温度控制在28℃至35℃之间。”陆卫星笑着说,“刚开始酿制的时候,对温度的把控全靠温度计,经过长时间摸索,现在完全可以靠经验酿制。”
酒香不怕巷子深,手工酿酒的香气浓郁醇厚,就算巷子再深,人们都会寻着这酒香味来买酒喝。不只是米白酒,酿制桑葚酒、花露烧也是陆卫星的拿手绝活,“随着天气渐凉,米酒越来越受欢迎,除了周边街坊,还有来自上海、南通等地的客人,为了这口醇香特地赶来,一买就是十几桶。”
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手工酿酒技艺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机械化生产,但在陆卫星的酿酒坊里仍延续着这抹传统酿酒工艺之下的香醇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