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雅 通讯员 宋佳琳
每年盛夏时节,强对流天气频频来袭,常伴有电闪雷鸣。雷电是如何形成的?如何应对这种强对流天气?记者就此采访了市气象部门。
夏季雷电多发
“在夏季,随着气温的升高和湿度的增加,大气中的不稳定能量也会增强,这就为雷电等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提供了条件。”市气象专家介绍,我市雷电天气的多发季节主要集中在6月至8月。
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云中水滴、冰晶和霰粒在重力和强烈上升气流共同作用下不断发生碰撞摩擦而产生电荷。云的上部一般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会产生电位差,云底部与地面之间也会产生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发生放电,也就是我们常看到的闪电。放电过程中,由于闪电通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发出我们所听到的雷鸣。
科学防雷避险
在雷电现象发生时,直接雷击、接触电压、旁侧闪击都可能造成雷电伤人。我们也时常能看到雷击致人伤亡事件的报道。那么遇到雷电天气,怎样做才能确保安全呢?
专家提醒,雷电来临时,应躲在室内,因为建筑物通常有接地系统和安全电路。但需要注意的是,要及时关好门窗,尽量关闭各类家用电器,不接近室内裸露的金属物,如水管、暖气管、煤气管等。在户外遭遇雷雨天气时,则不要在河流、湖泊等水域附近逗留,不要靠近高压电线、路灯、广告牌,不要在空旷地带打伞等,应尽快寻找低洼地带或坚固的建筑物躲避。此外,汽车也是避雷场所之一。由于车本身是金属框架,被雷电击中可以直接导电到地下。需要注意的是,此时要紧闭车窗,收起天线,避免使用车载电话和电子设备。
精准监测预警
“预计今天午后到上半夜我市大部分镇(园区、街道)、沿江江面和沿岸海区将出现雷电活动,并可能伴有8~10级雷暴大风,20毫米/小时以上的短时强降水和局地小冰雹等强对流天气……”8月12日14时左右,在市气象台发布强对流黄色预警信号后不久,我市南部及西部部分地区便出现了雷雨大风的对流天气。自7月以来,市气象台已发布强对流预警4次。
为筑牢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启东国家气象观测站增设一部闪电定位仪,并纳入全省雷电监测预警系统,进一步提升了我市雷电监测能力,后续将增建S波段雷达、风廓线雷达、三维闪电定位仪来进一步提升强对流天气监测能力。
最近一段时间,我市处在副高边缘,大气不稳定度较高,易出现午后局地对流。市气象部门在每一次气象灾害来临前,进行精准监测的同时,还会向各防汛部门及沿江沿海企业提供短信服务,及时发布相应预报预警信息。同时,利用世界气象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等宣传契机进行各类气象灾害的防御科普活动,进一步提升公众安全防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