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热爱进行到底
时间:2024-07-30 A+   A- 举报

本报记者 张媛媛 袁竞 袁陈宇

“嘡嘡嘡……”“开锣啦,今天有戏看。”7月25日,惠萍镇东兴镇村的村民们听到锣鼓声,纷纷带上小板凳坐到吴高冲家的场心上,只见吴高冲已搭好戏台敲锣道:“今天我给大家做场戏,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想不想看呀?”

说话间,吴高冲双手已经套好演出木偶,舞起刀花向观众亮相。霎时间,叫好声鼓掌声响起,“来一个!”

今年71岁的吴高冲,是启东为数不多的木偶戏艺人,“我的戏传自于我父亲黄祥,我师公是杨能再老先生。”提起师门名号,吴高冲颇有几分骄傲,“我师公传下来就我父亲一个徒弟,我父亲带出了我和我兄弟吴元冲。做木偶戏,也是需要些脑力、需要些天分的。”

吴高冲回忆自己6、7岁时,看父亲跟着师公排木偶戏,武松打虎、薛仁贵征西……听着变化多样的唱词,一个个故事活灵活现地呈现在小戏台上,“太好看了,太好听了,我那时候就迷上了木偶戏。”等到吴高冲成年,木偶戏却因历史原因不让出演,“木偶戏是旧时代的戏,不让演,家里的木偶人都让拆了。”但吴高冲并没有放弃学戏,缠着父亲偷偷教他,“那时候爷俩坐床上对戏,学唱词,学手上舞花刀。”

师公杨能再看他这么有心,鼓励他:“说不定外地有机会,再不济多熬几年,你们年轻,总有机会演上戏。”

“师公还是有远见的,1978年我们爷仨就都支上了戏台子。”吴高冲展示着他的木偶人,“看这木偶戏服,还是我妈妈的手艺。”

“肩挑两斤五两四,从南到北都能吃上饭。”这是当年的“江湖话”,意思是卖艺人挑起扁担,走南闯北讨生活。“不过我们也是持证上岗的。”吴高冲介绍,当时他们将木偶戏技艺展示给启东文化馆的工作人员,“政府给我们出具了介绍信、演出证,我们这才出县演出。”

从启东市惠萍镇东兴镇村出发,这一演就几乎演遍了启海方言地区,“最远的我还去过盐城射阳、大丰一带,只要听得懂启海方言,我们的戏就能演进观众的心里。”

吴高冲的演出足迹几乎覆盖了沿海一带所有的乡村、学校,演出费也从最早的1元一场涨到6元一场,“上世纪90年代电视机开始进入千家万户,木偶戏一下子就不吃香了。而且当时外出打工的机会也多了,为了挣钱养家,我只好放下戏担子,跑起了船运。”吴高冲顺着历史洪流麻利地改了行,但也没完全放下木偶戏,“我记得是1998年,我去交通部门办证,有人认出我来,热情邀请我在他们单位联欢会上表演木偶戏,获得了满堂彩。”回忆当年,吴高冲兴致极高。

令吴高冲惊喜的是,启东木偶戏迎来新的机遇,这两年他的演出机会越来越多,“今年以来,我就演了有十几场,有送戏下乡演出,有保利大剧院的舞台演出,还有些亲子活动,让我连演出带介绍展示启东的木偶戏。”71岁的吴高冲,迎来了他演艺生涯的“第二春”。为了这些演出,吴高冲还改进了自己的戏本,“原本一场戏要45分钟,我现在只提取精彩片段,压缩成10分钟左右的小戏。”

随着木偶戏焕发新的生机,吴高冲有了培养“接班人”的心思,“外孙正好大学放暑假在家,我已经教上了。”吴高冲笑道。

“外孙还揶揄我,他小时候想摸我的木偶戏道具,我跟看宝贝似的不给他碰,现在才舍得教给他。”如今越来越多孩子,在演出中被木偶戏的魅力征服,吴高冲希望把这项技艺传承下去,赋予其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