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天威
7月23日,在北新镇永丰村36组一间不起眼的平房里,86岁的沈召康正在家中扎扫帚。一捆一把芦稷穗子,只见他双手使劲,拉、摔、揉、扎、绕、割……几个动作一气呵成,不一会一把扫帚就编扎成了。
沈召康是土生土长的农民,那个年代没有出门打工的说法,为了多赚些钱补贴家用,很多人不得不学点小手艺,沈召康得知邻村的一个前辈扎的扫帚好看又好用,便上门拜师学习了这门手艺,没曾想这一干便是几十年。“我们那时候除了种地就是做点小买卖,随着年纪越来越大,体力跟不上,光靠种田日子过得紧巴巴,为了多赚些钱补贴家用,除了农忙时节,我平日都在家扎扫帚。”沈召康说,因为自己扎的扫帚美观实用、价格实惠,从不愁销路。每到农闲的时候,村里人总能看见老人骑着自行车,驮着大把大把的扫帚去镇上售卖。“最多一年卖出去400把”,沈召康介绍。
说话间,沈召康向记者展示了他的“绝活”。 只见老人坐在板凳上,双脚蹬在自制的专业工具上,腰上缠着木棍,使劲一拉,随即将线绳绑在笤帚上。将长短不一的芦稷穗子切整齐,芦稷穗子一把一把地加,线一道一道地缠,然后把扎在一起的穗子部分踩扁,成一个扇形,一把扫帚初具雏形。
如今,老人已经不需要再为生计奔波,但他依旧坚守着自己的爱好,虽然塑料扫帚和机械化清洁工具逐渐取代了老式扫帚,但老人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坚守着这份传承下来的技艺。“现在扎扫帚也是一种念想,北新镇上好几个企业都愿意采购我做的扫帚,说老沈的扫帚结实耐用。”说起自己手艺还在受欢迎,老人很是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