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悠悠诉乡愁
时间:2024-07-17 A+   A- 举报

古时的桥,连通两岸,便利了车马行人的往来与交流。今日的桥,自成风景,见证了城市蝶变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从最初为了满足过河之刚需造桥,到如今成为彰显城市实力的新地标,桥梁“颜值与内涵”的变化,实际也诠释着城市发展和百姓生活变迁。那么,启东这些姿态万千的桥,你走过几座?

历经岁月变迁,坚固屹立于河流之上,卧在萋萋荒草中的每一座老桥,不仅承载着村民的匆匆步履,更如同一位年长的讲述者,将这片土地上的故事娓娓道来。

本报记者 顾晓晓 袁陈宇

寿丰桥——见证曹家集镇百年沧桑巨变

寿丰桥,这座坐落于合作镇曹家镇村的古老石桥,承载着故里先贤、爱国人士郁芑生先生对家乡的深切期望与慷慨之心。自1924年诞生至今,它见证了百年来曹家镇的沧桑巨变,更凝聚了当地人对这片故土的深厚情感与记忆。

这座桥长约18米,宽2米,古朴而坚固。沿着石阶拾级而上,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桥栏上精美的石狮和清末书法家沙玉沼所书的“寿丰桥”三个正楷大字,都彰显了其深厚的历史与文化底蕴。桥栏杆上一处石狮下刻有“第五条”字样,说明这是史载郁寿丰所建的十一座石桥中的第五座,现已被列为启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尽管新造桥梁众多,但这座垦牧年代建造的古老石桥在村民心中的地位无可取代。风雨洗礼过的阶石、桥栏、桥身上依稀可见的雕刻花纹,乃至遗落河底沉睡的石狮,都在诉说着时间的流转。

百年来,寿丰桥依旧屹立,见证着合作镇的繁荣发展。在这里,我们感受到了历史的厚重,也体会到了生命的绵长。

海星桥——浸染了抗日先烈的鲜血

仅存的数座寿丰桥静静地矗立着,似乎在默默诉说着郁公对家乡的昔日功德。在现存的五座寿丰桥之中,位于北新镇的这座“海星桥”,虽未冠以寿丰之名,却以其独特的钢筋水泥拱桥造型,在郁公所筑的众多桥梁中显得分外别致。

建于1925年的海星桥,长28.3米,宽5.4米,净跨16米,矢高12米。从远方望去,独特的单拱七扶面结构勾勒出一道优雅的弧线。桥上曾竖有四根装有自发电路灯的水泥立柱,现今立柱仍在,灯已无存。据传,抗日战争时期海星桥曾被日军占领,这些立柱竟被用作悬挂革命先烈头颅的刑具,浸染了烈士们的鲜血。

北新镇南临长江,曾是启海地区与江南、上海、崇明等地的重要交通枢纽。因此海星桥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承载了北新镇一带的交通重任,见证了络绎不绝的行人和货物的往来穿梭。时光荏苒,紧挨海星桥南侧而建的沿江公路车辆如梭,海星桥也由此褪去了昔日的繁华,成为了启东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25年海星桥将迎来100岁生日。

第一桥——启东建县后动工兴建的首个工程

“启东第一桥”静卧于王鲍镇二厂村久新公路与大方路交汇处,因桥身上镌刻着“启东第一桥”几个大字而得名。据称,该桥因是1928年3月启东建县后动工兴建的首个工程项目,故被称为“第一桥”。

“第一桥”是钢混结构的桥身,三跨共长20.5米,宽4.5米,坚固而庄重。桥侧高耸的水泥立柱(今剩一根),曾用于节日庆典的张灯结彩。桥栏中镶嵌的桥牌,镌刻着它的诞生:“启东第一桥,民国17年仲秋(1928年9-10月),启东县与大生厂合建”,诉说着它与大生二厂的深厚渊源。

岁月流转,大生二厂昔日的辉煌已化作历史的尘埃,而“启东第一桥”依旧屹立。桥下的大河,昔日舟船穿梭,通往繁华的上海老三和港(今已改道)。然而,随着交通线路的变迁与工厂的废弃,它已不再是交通要道。近90年风雨侵蚀,桥面斑驳,桥下的河道也早已淤塞。桥墩的裂痕、立柱上裸露的钢筋,都是岁月赐予它的独特印记。

2016年,新桥“二厂桥”作为江苏省农桥建设项目的一部分崭新登场。一河两桥,新旧相映,共同诉说着岁月的积淀与时代的进步。如今,“第一桥”已被围栏封闭,禁止通行。在夕阳的余晖中,“第一桥”如一位沧桑的长者,静默地守望着世间的变迁。

在漫长的岁月里,桥连接了空间,也穿越了时间,老桥的历史已经鲜少被年轻人知晓,但桥的改变与发展,却会伴随着城市的日新月异,深深烙印在一代代人的记忆之中。

老桥不语,却见证着成长,它们岿然不动几十年,默默地书写着“启东与桥”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