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欣怡
躺在医院输血科的病床上,我市“95后”医生龚钰麟没有想到,有一天,自己可以换种方式继续救人。7月1日,她成功捐献126毫升造血干细胞,为素不相识的白血病患者送去“生命的火种”。她成为我市第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也是南通市第86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
今年26岁的龚钰麟是惠萍镇卫生院的一名外科医生,日常工作中,经常接触到重症血液病患者,所以她深知造血干细胞捐献的重要性。2020年1月,龚钰麟报名参加捐献造血干细胞。“期待有一天能够用另一种方式挽救病人。”填写登记表时,龚钰麟许下心愿。
今年2月,龚钰麟接到电话,得知自己与中华骨髓库一名血液病患者HLA(人类白细胞抗原)配型相合。“当时特别激动,马上就同意了捐献。”确定捐献后,龚钰麟坚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清淡饮食,补充营养,希望提供最优质的“生命种子”。经过供患高分辨配型、健康体检等一系列程序,6月26日,龚钰麟入住南通某医院进行体格检查,并于7月1日进行造血干细胞采集。
当天8点,采集正式开始。医务人员将针头插入龚钰麟的双臂,通过管子与造血干细胞采集仪器相连。随着机器轻微的响声,鲜红的血液从左臂流出,进入仪器收集干细胞后,再从右臂返回体内。“能够用这种方式践行医者使命,我感到特别自豪。”素未谋面的两个人,通过这种特殊的方式,自此“血脉相连”。“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只要能够挽救他人的生命,我肯定会义无反顾地去做,我希望更多像我这样的年轻人积极加入无偿捐献造血干细胞的队伍,为更多血液病患者带去希望。”龚钰麟说。
历经2个半小时的采集,龚钰麟成功捐献出126毫升干细胞混悬液。采集完成后,这袋装载着爱和祝福的“生命种子”被第一时间送出,将为患者拨开浓雾,迎接生命的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