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放施工许可143份,投入运行114台,我市老小区加梯数量居南通前列——
协商议事“梯”升幸福“加速度”

南通日报记者 黄海
最新数据表明,截至2023年底,启东全市户籍人口106.6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占比37.3%。而老旧小区的居民主要是老年人。由于年纪增大,老年人上下楼梯较为不便,如果能在这些小区增设电梯,将大大方便他们的日常生活。
2018年,我市在南通地区率先试点,出台《启东市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指导意见》,工作遵循“业主自愿、政府服务、因地制宜、保障安全”的原则进行,所需资金由电梯业主按照“谁受益、谁出资”以及所住楼层受益大小等因素,协商确定分摊比例,共同出资。
截至目前,我市老旧小区电梯增设数量名列前茅,累计发放施工许可证143份,投入运行114台,13台正在施工中,约18台电梯正在洽谈中,数量位居南通县市前列。
率先试点
列为政府实事工程强推动
2019年1月8日上午,虽然天气阴湿寒冷,但是和平一村122号楼二单元却暖意融融。“当时,我们盼了半年多时间,电梯终于开通了!”家住和平一村122号楼二单元304室的沈建祥回忆道。
作为我市首台落成的居民楼加装电梯,和平一村122号二单元的电梯为廊桥式观光电梯。电梯建在单元外空地上,占地面积约10平方米,总高度为20.35米。此次电梯项目总造价42万元,由居民按楼层协商分担。
“建了电梯,我和老伴每天就能少爬38级楼梯。”家住304室的张兰英告诉记者。和平一村122号楼共有6层,涉及12户居民。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住户年龄超过50岁,因为没有电梯,住在楼上的老年人上下楼成了难题。
为了解决老年人上下楼难题,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曾经连续在“两会”上不断提出有关建议和提案。2018年,我市把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列为市政府10件为民实事之一。2018年6月下旬,我市出台南通市首个《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指导意见》,8月17日,市行政审批局发放第一份加装电梯的施工许可证。
记者走入电梯内部,全身由透明材质打造的外观使得电梯主体采光性非常好,运行过程更是平稳舒适。该电梯最多可容纳8人,总载重为630千克。3~6楼都建有长约3米的电梯入户廊桥,方便居民出行。
不断完善
4次修订政策惠民生
“在前期推进加梯的摸索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问题,我们也不断找寻新办法,前后修订了4次指导意见,降低了门槛。”市住建局住房保障和物业管理科负责人陆健告诉记者。
据了解,我市创新补贴方式,让居民“少跑腿”。电梯管线迁移涉及水、电、气、移动、联通、电信、中广、管道等多家单位,协调难度大、迁移费用高。为在管线搬迁时让居民少跑腿,加装电梯涉及的管线搬迁及因施工导致的绿化带及路面损坏均由政府部门负责改造,有效减少居民间的矛盾,并且解决了居民跑多个部门的问题。
一开始,老小区加装电梯通过走廊连接电梯和居民楼楼道,住户出电梯还要走半层才到家门口。市住建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黄建平说:“我们通过外出参观学习,创新电梯增设模式,满足居民多元化需求。由最初单一平层入户模式,增加为平台入户等多种模式,满足不同居民需求,真正解决老年人回家的‘最后一步’,得到了社会一致好评。”
记者看到,这种平层入户的加装电梯到了自家楼层,出电梯走过走廊,就是新装的自家大门,大门由业主自己选择式样,走廊由业主自己负责清洁卫生。电梯要刷卡使用,给居民楼的安全上了把锁。虽然平层入户加装电梯的走廊比其他电梯多,但是业主并没有多花钱。
为推动增设电梯工作顺利进行,我市积极探索简化审批流程。市住建局与行政审批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场监管局等部门定期会商,在确保质量与安全的同时,优化审批流程,抓住规划、设计、施工等重要环节,必要时对房屋进行安全鉴定,确保增设过程的合法性、合规性。同时由市场监管局加强电梯使用安全监管,严格把关质量问题。
协商一致
跑出加梯新速度
既有多层住宅增设电梯工作,既要协调不同楼层、不同人群的诉求,又要解决采光通风、分摊比例等问题。任何一个环节有问题都可能导致加梯进程受阻甚至停滞。
为解决老年人上下楼难题,做好协调、宣传和咨询等各项工作尤为重要。在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履职的同时,我市发挥社区党组织引领作用,楼栋居民积极发挥基层自治力量,全力推进加装电梯工程。
截至目前,东珠社区已加装电梯21台,5台正在审批进行中,是我市城区加梯最多的居民小区,社区党总支书记黄静告诉记者:“针对加梯这个热点问题,我们社区主动提供场所,搭建楼道议事平台,让居民充分表达自己的意愿。”
在2024年2月前,按照政策,单元楼道全部住户必须同意加梯方可向社区申请。去年东珠42号某单元楼有一户对加装电梯产生异议,表示楼道内老人多不反对加梯,但自己可以爬楼梯并不愿意出资。多次议事协商后,其他居民表示理解并愿意重新划分费用分摊比例。最终,顺利完成了加梯签约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