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军报国就是我们的家风”
时间:2024-06-18 A+   A- 举报

海复镇桃洪村村民陈新一家四代5人“接力”从军,将军人的家国情怀和精神血脉深深刻在家族基因里——

“参军报国就是我们的家风”

本报记者 龚丽丽

6月15日傍晚,忙了一天农活但依旧闲不下来的海复镇桃洪村村民陈新又开始习惯性地擦拭起门头悬挂着的“光荣之家”牌匾,以及抽屉里一张张颇有年代感、早已泛黄的奖状和证书。

叮铃铃……电话铃声响起,陈新小心翼翼地放下奖状和证书,从裤兜里拿出手机。原来是远方参军的孙子陈艺锦利用周末训练间隙打来的视频电话,“爷爷,我现在已进入高级飞行训练阶段,等顺利通过考核,我就是三级飞行员了……”望着视频中孙子意气风发的模样,陈新倍感自豪。

陈新家是海复镇桃洪村出了名的“军人世家”。81年间,这个家庭先后有5人参军,跨越四代人,他们情系国防事业的光荣事迹在当地传为佳话。在陈新眼中,家族的红色血脉早已深深刻在他们的基因里,“我们家一代代人,都要参军报国,这是我们的‘家风’。”

陈新的父亲陈兆安,22岁就加入了地方民兵组织。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陈兆安经历过大大小小多场战斗。后来,陈兆安总是不厌其烦地跟陈新讲述过去打仗的那些事儿,“有一次整个村子被敌人包围,大冬天的为突围而出,我们毫不犹豫跳进了冰冷刺骨的河水,这才躲过了围剿。”父亲的这段讲述让陈新至今记忆犹新,“我为有这样一个当兵的父亲而骄傲。”

正是因为从小听着父亲的战斗故事,陈新早早就在心中种下了参军报国的种子。1970年,同样22岁的年纪,陈新光荣地入伍参军,在北海舰队当兵。在部队,他多次受到嘉奖,并于1974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75年退伍回乡后,他也没有卸下军人的担当与责任,而是选择加入民兵队伍,为守护家乡安宁贡献力量。

“在部队服役的近6年,是我收获和成长最多的。”陈新回忆,当时,军农生产、军队后勤他都负责过,后勤工作尤其繁杂,送化肥、烧锅炉、采购食材……哪里需要去哪里,“送化肥用的是木质独轮车,一次得运800斤,走10多里路,一天下来双手都在颤抖。虽然很辛苦,但一想到父亲,我的身上似乎又有了使不完的劲。”

身边的榜样最动人。有了两辈人的言传身教,陈新的大儿子陈海洪、小儿子陈海兵相继在1993年、1994年参军入伍,并都在服役期间光荣入党。多年后,孙子陈艺锦15岁时考上少儿空军,2017年考入少儿航空班,2020年正式成为一名军人。每一个通过入伍审核的陈家人,在穿上军装的那一刻,陈新总会不厌其烦地叮嘱:“有国才有家,要发扬陈家人的血性,真正担起保家卫国的重任。”

在陈家,一代代人即使退伍后,依旧坚持“一日参军,终生为民”。作为桃洪村党支部委员,小儿子陈海兵平时极其忙碌。农村改厕、污水管网施工、高标田提档升级……村里的大事他都要参与决策、宣传发动、带头改造,“无论在部队还是回到地方,哪怕是再平凡普通的岗位都要好好干,以最大的努力回报社会、报效祖国。”陈海兵坚定地说。

陈家四代人的从军故事,早在亲朋好友、街坊邻居中传开,大家无不伸出大拇指称赞。“陈家四代从军报国,真是了不起!关键他们一家不但为国家作贡献,还为我们父老乡亲做了很多好事,他们身上这些可贵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村民施德飞说。

“在部队一定要好好干,不丢军人之家的脸。”视频这头,陈新千叮咛万嘱咐,10多分钟就匆匆结束了这次来之不易的视频通话,转而继续擦拭起那些他视如珍宝的物件,嘴里还不时地呢喃着,“当兵就是一种信仰,我希望能把这种爱国奉献的军人情怀一代代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