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进去是情 送出去是爱
时间:2024-06-04 A+   A- 举报

临近端午,“启东好人”施燕萍包的粽子颇受市民欢迎,日销几百个,收入计入“爱心粽子”账户——

存进去是情 送出去是爱

本报记者 顾晓晓

端午即将到来,夏日的热情愈发浓烈,眼下正是品味粽子的绝佳时节,独具特色的启东手工粽子,颇受市民欢迎,除了美味之外更是蕴含一份乡情。

童年回忆念念不忘

这段时间,“启东好人”、汇东新村居民施燕萍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时刻。早上天还未亮,施燕萍已经开始准备包粽子。“每天都要卖出去几百个。”施燕萍一边整理粽叶一边笑着跟记者说道。

糯米、花生、红豆、酱肉、蜜枣……她精心预备着这些食材,每一个咸蛋黄都亲手从鸭蛋中仔细分离出来,煮熟后鲜香流油。

施燕萍今年59岁,她记得小时候每到端午节,心里最大的期盼便是能吃上一个妈妈包的粽子,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粽子很少。“那时候把做好的粽子浸泡在冰凉的井水里,可以吃上好几天。”施燕萍回忆,“即使有时候粽子已微微发酸,也舍不得丢掉。”

施燕萍的包粽子手艺来自母亲,她包的是启东人常说的“穿粽”。一次偶然的机会,她把自己包的粽子拿来招待朋友,没想到朋友们纷纷夸赞又好看又好吃,这让她颇有成就感。之后,便陆续有朋友来找她帮忙包粽子。

浓浓乡情如丝如缕

一句“味不离乡土”道出了美食让人难忘的秘密。不同地方的粽子形状、口味各不相同,得以成为人们记忆中独特的“家乡味”。

施燕萍选用的粽叶是启东人宅前屋后最寻常的芦叶,每年5月初陆续成熟。将三片芦叶排列整齐后卷成一个锥形,再将蜜枣、花生等配料放入,铺上两勺糯米,用芦叶紧紧裹住,最后用一根粗粗的缝纫针,将细长的叶尾穿过粽子中间,拉出一个小尾巴,一个“穿粽”就完成了。

由于顾客需求多元,施燕萍邀请姐姐陈卫琴一起来包粽子。陈卫琴擅长制作咸蛋黄肉粽,即常说的“嘉兴粽子”。于是,甜咸两种风味的粽子成了姐妹俩的金字招牌。

许多漂泊在外的启东人,对家乡的粽子情有独钟。远在西藏的倪建辉每年都会找施燕萍预订粽子,还将它们作为启东的特产赠送给当地的朋友。一个个精心制作的粽子,都承载了家乡的缩影,让人在品尝的刹那,深切感受到浓郁的乡情与归属感。

满满爱心如泉涌流

对施燕萍来说,包粽子不是为了生计,更多的是传递温暖与爱心。

施燕萍的八旬母亲因患老年痴呆,曾多次走失,但每次都有热心的出租车司机、警察或路人伸出援手,将其送回家中。来自他人的善举一次次感动着施燕萍,也让她决定要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回馈来自社会的温暖。

2016年起,每年五一、端午等时节,她总会把自己包的粽子送到环卫工人、交警手中,希望用点滴温暖驱散他们工作的疲惫。施燕萍是一名公益志愿者,她和汇东新村社区网格员一道将粽子送到小区里的独居老人手中,成为老人口中热情的“老侄女”。

施燕萍还将每年立夏至端午期间卖粽子的收入计入自己创建的“爱心粽子”账户,一年卖粽子的收入约7000元,这部分盈利全部作为帮扶失独家庭和资助贫困学生的公益基金。加入启东市慈航公益协会后,施燕萍参与资助了多位贫困学生,其中包括已经上大学的小飘(化名)。正读大三的小飘十分感谢这位“爱心妈妈”:“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回报施阿姨,回报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