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喜洋洋少儿笛艺团的杨平、朱亚新夫妇,专注于竹笛教育,创造着中国竹笛界的“启东神话”——
用心浇灌每一株“花朵”
本报记者 顾晓晓
4月24日晚,2024第八届央音青少年艺术展演南通选区启东初选晋级入围南通总展演名单公布。我市喜洋洋少儿笛艺团选送的91位笛童,以过硬的基本功底、娴熟的指法技巧、独特的曲目风格征服了在场评委,创造全员晋级的又一神话。
吹响竹笛的启东声音
启东喜洋洋少儿笛艺团成立于2000年,由杨平、朱亚新夫妇担任指导老师。笛艺团先后参加了全国和省级器乐类的各种比赛30余次,共有1000多人次获得金奖。近几年更是在多个全国、省级的高级别专项性竹笛大赛中大放异彩,共获得271金87银39铜的傲人成绩,名列业余组榜首,受到各赛事组委会和全国笛乐专家们的高度关注,也让中国竹笛界更多地听到了来自启东的强音。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4年以来,笛艺团共有42位学员65人次被全国数十所名牌大学的高水平艺术团签约,几乎每年都是大满贯。特别是2017届,笛艺团有6名学员参考,签约了北大、清华等15所高校,共17人次,占整个江苏总签约率的40.8%。杨平和朱亚新就靠着小小的竹笛,将一个个学生带出了小县城,带入了广阔的名校天地。
有不少外地学子慕名而来,希望能进入笛艺团学习。但朱亚新夫妇都会婉拒,希望将专业的竹笛教育和资源更多地倾斜在启东本地学生身上。他们唯一招收的外地学生是来自无锡的蒋天一,每个周末他的母亲都会驱车三个半小时送孩子来启东上课,当天再返回无锡,多年来风雨无阻。正是这位母亲的执着与坚持感动了朱亚新,因此她破例让孩子加入笛艺团,最终蒋天一通过高水平艺术团招生考试,考入复旦大学。
忙碌无休的竹笛伉俪
4月27日8点多,尽管是周六,杨平和朱亚新却已早早起床,为即将去参加南通师范定向生考试的学生做准备。杨平坐在沙发上认真检查学生的竹笛,朱亚新则不断嘱咐着考试的注意事项。得知学生没有准备第二支竹笛时,杨平立刻取出自己的笛子让学生带上作为备用。
杨平今年73岁,他从10岁时开始学习竹笛,没想到一吹就是60多年。如今,杨平既是越剧团的一份子,也常受市少年宫邀请去教课,再加上笛艺团的日常教学,他把自己几乎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笛子上。为方便教学,他为每位学生亲手写乐谱,标注好每一个重点和注意点,因此他早已将所有的曲谱背得滚瓜烂熟。上课时,他常常手把手教孩子们指法,“指法基础一定要打好,后面学习曲子才能不出错。”
杨平专心于竹笛技法的教授,而朱亚新则负责其他一切琐碎的事情。笛艺团自创办以来,参加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比赛和演出。大到选手的演出曲目、服装,小到一个头饰,一个动作,都由朱亚新亲自设计、严格把关。为丰富表演内容,朱亚新在竹笛演奏中加入朗诵、舞蹈等表演形式,创中国竹笛届特色节目之最。为了提升笛艺团孩子们的专业知识,朱亚新特地邀请江苏艺考委员会副主任沈晓泉,辅导孩子们的乐理知识,收获学生和家长的一致好评。此外,朱亚新夫妇也经常自掏腰包举办竹笛专场演出,希望扩大启东竹笛的影响力,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国传统民乐的美妙。
亲如一家的师生家长
朱亚新家的冰柜里,常年放满了各种馅料的馄饨。“很多下了晚自习才来上课的高中学生,到这里都九、十点了。我担心他们饿,都会提前准备一碗热气腾腾的馄饨,让他们吃完再练习。”朱亚新笑着说,“学生和家长们都开玩笑说,我不教笛子去卖馄饨肯定也会很成功。”
在学生眼里,两位老师更是亲人一般的存在。无论学业、生活上遇到了什么难题,他们都愿意来找两位老师倾诉。
“学好竹笛,除了学生的天赋、老师的因材施教外,家庭氛围也很重要。家长的重视与配合,对提升孩子的竹笛水平举足轻重。”说起自己教过的学生,朱亚新深有体会,“只有家长重视了,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练习,这么多年我们彼此之间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几位家长说起两位老师也不禁连连称赞:“朱老师不仅教孩子吹竹笛,还关心学习成绩,经常嘱咐他们不要忽视文化课的学习。”
笛艺团的日常工作繁忙,很多家长都会自愿前来帮忙,笛艺团现在的成绩也离不开他们的努力。“杨老师很细心,朱老师对乐感的指导十分精准,很感谢两位老师对孩子十几年如一日的栽培。这些年来,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有什么力所能及的,我们都会帮忙。”陆敏满怀感恩地说道。
尽管两位老师都已过古稀之年,但对于他们未来的竹笛教育依旧充满展望和信心。“希望今后能继续发扬笛艺团的优良传统,在竹笛教育上更加专业和精进,让所有学生能学有所用、学有所长,享受更精彩的人生。”杨平和朱亚新谦虚地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