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独弦弹起人间温情
时间:2024-04-11 A+   A- 举报

银发“手艺人”张石新用匠心坚守50多年弹棉花手艺——

一根独弦弹起人间温情

本报记者 张媛媛

“嘣卡卡嘣嘣 ,嘣卡卡嘣嘣……”一张弓、一根弦、一个木槌,在充满节奏感的敲击声中,棉絮随音律上下翻飞,这是北新镇北新村老街上69岁弹棉花手艺人张石新辛勤劳作的日常(如图)。

“这是床1.5m×2.2m的盖被,老主顾订了要寄给她在北京工作的姑娘。”张石新边忙碌边介绍,5斤的棉被,这个天盖起来正好,说话间手上动作不停,20来分钟,原本堆作一团的棉花变得蓬松绵软,均匀地铺在由老式长凳和竹帘搭成的工作台上。老伴孙安琴递上纱网,老两口合力铺好后拿起木盘来回扭转把棉花压实,纵向、横向、斜向反复交叉,“要让棉絮牢牢地抓住纱网,这样做好的棉被才不会跑絮。”张石新介绍。

“弹棉花是项技术活,也是项力气活,膀子要有力,腰要稳,手上力气也不能含糊。翻个面,我再弹另一面。”张石新招呼老伴合力将棉絮翻转,扎稳马步,左手持弓,右手拿槌,砰、砰、砰……随着一声声弦响,手起槌落,案板上洁白的棉絮,合着这单弦弓的拍子飞舞。“现在很多店都用机器作业,但我还是推崇我这门老手艺。机器压出来的棉被一整块方方正正,而我们手弹的会调整棉絮用量,四边稍薄,中间稍厚,这样盖起来更贴肉更暖和。”

弹完一床棉被,张石新的脑门上已经沁出汗水,“现在年纪大了,年轻那会儿我一天能做10床被,到晚上胳膊酸到连碗都端不住。”

回忆往昔,张石新藏不住骄傲,“那会儿泥水匠一天才挣二三十,我们能挣两三百。我16岁就跟着父亲学这门手艺,那会儿都是去人家家里弹棉被,特别是主家要是有几个待嫁女儿的,那可得待上好几天。”张石新说。

“启东当年是棉花之乡,棉纱厂、轧花厂遍地开花,所以连带着我们这种弹棉花的小生意也格外兴隆。那时候一年到头除了夏天那两个月,尽在人家家里吃饭上工了。”

后来,张石新在北新镇上开了店,生意红火时,家里、店里都堆满了棉花,夫妻俩起早贪黑地忙碌。“现在生活好了,选择也更多了,羽绒被、蚕丝被、乳胶床垫……但有些人还是喜欢棉被的那一份温暖,特别是婚嫁时那一床和合被,大家还是相信我们的老手艺,选好日子来定制一份好彩头。”张石新说,现在弹棉花的生意基本靠老主顾口口相传,“工本费加起来也就55、65、80块,难得接到大单子,偶尔也有汇龙、吕四等住得远的顾客找上门来。做这行的老手艺人越来越少了,但只要顾客需要,我就会一直干下去,让这份手制的温暖延续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