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沉寂”50多年的义举
时间:2024-04-10 A+   A- 举报

清明前夕,家住上海的樊玉如终于在启东找到了当年的救命恩人。两人共同回忆起——

一个“沉寂”50多年的义举

南通日报记者 黄 海

通讯员 陈善清 顾文忠 陈锦文

4月1日,在市区怡福苑8号楼201室退休老同志邢启明家中,来了一位素不相识的上海客人。当见到面前满头白发、83岁的邢老时,上海客人连连称呼“救命恩人”,并扑上前去与邢老紧紧相拥。

上海客人名叫樊玉如,今年57岁。她在启东出生,早年落户上海宝山区,目前事业有成。通过她与邢老的共同回忆,一段尘封50多年的往事浮现。

1968年的初秋,邢启明刚被提拔为少直公社(现南阳镇)革委会副主任。当时,启东县革委准备在少直地区召开一个“抓革命、促生产”三秋工作现场会,公社革委会把这一重任交给了邢启明。

一天下午,他和公社干部徐锦康冒着“秋老虎”的余威,一起到西南片检查会议准备情况。当他们路经当时的十三大队六队樊天石(樊玉如父亲)宅东泯沟时,邢启明隐约看到南边50多米处的水面上,有一顶“小黑帽”在水中沉浮。

樊玉如依稀记得,当时父母都下地干活了,家里只有自己和2岁的妹妹,也不知怎么自己落了水。

邢启明回忆说,当时仔细看了一下,发觉是有人落水。他来不及与走在前头的徐锦康打招呼,就飞奔过去。走近一看,水面只剩一束小黑发,他纵身跳入水中,把孩子从水中托了起来。

孩子被抱上岸后,已经双目紧闭,毫无声息,邢启明顿感事态严重,但没有急救经验,于是大声呼救,周围群众闻声赶来。其中一个上了年纪的男子急忙蹲下,让孩子面向下趴在大腿上,拍打孩子背部。过了10多分钟,只听孩子哇的一声哭,随即吐出大口大口的水,脱了险。

邢启明绷紧的心也松了下来。他这才发觉右脚上的鞋子没了,同时右脚跟在流血,稍一用劲,感到钻心的痛。他跨上自行车回到公社,忙去医院清洗、包扎。在清洗时,医生从他脚跟上拔出了一根长约2厘米的老芦桩刺。

被救的孩子正是樊玉如。当时她的父母闻讯后,急忙丢下农活赶回家,看到孩子安然无恙,急忙问:“是什么人救了我家丫头的命?”人群中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大妈走到玉如娘面前说:“好像是一个年纪轻轻的公社干部。”

后来,樊玉如的父母只要见到像干部模样的人总要打听,但得到的回答都是“不知道”。而邢启明的工作一直在变动,他也没在任何场合说过自己救人之事。因此,邢启明救人的义举整整沉睡了半个多世纪。

1990年,樊玉如母亲不幸身患绝症。临终前,老人把女儿叫到身边,再三叮嘱:“玉如啊,你的命是一位素不相识的公社干部救的,老话说得好,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希望你在我离开人世后,寻到你的救命恩人。”

此后,樊玉如一边在外打拼事业,一边不断打听,只要见到家乡熟人,总要问一下。2022年,她回乡探亲时得到一个信息,是2位少直地区的老同志提供的,据他们回忆,那时分到公社西南片工作的应该是邢启明同志,于是她就顺着这一线索去寻找。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在今年清明前夕找到了救命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