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用眼习惯、安排充足户外活动、改善教室光环境,我市中小学校、幼儿园将近视防控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
让孩子享受“睛”彩“视”界
本报记者 李欣怡
近日,南通市儿童青少年近视情况调查结果公布,2023年启东市总体近视率为南通各县(市、区)最低,较上年下降7.88%,降幅位居前列。这与我市越来越多中小学校、幼儿园将近视防控融入课堂教学、校园文化密不可分。连日来,记者走访我市各年龄阶段学生近视率最低的和合幼儿园、茅家港小学、开发区中学,探访学校如何创新推出近视防控高招,守护孩子们的明亮双眼。
“如果眼睛看不见,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3月29日上午,和合幼儿园中二班教室里,一场趣味护眼小游戏正在进行。孩子们用布条遮住眼睛,摸索前行,体验“盲人”世界,感受看不见的烦恼,了解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0~6周岁是视觉系统从“远视眼”向“正视眼”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如何尽量减缓幼儿远视储备的消耗?该园园长施鸣表示,从小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是预防“小眼镜”关口前移的重中之重。幼儿园将爱眼用眼知识巧妙融入课堂教学,保证每天至少2个小时的户外运动和望远,鼓励养成“吃得香、睡得好、坐得正”的生活习惯。
幼儿园每学期还开展“21天清目打卡”行动,建议家长每天陪孩子进行半小时户外运动或家务劳动,通过班级群打卡记录,学期末颁发“爱眼护眼之星”奖状,鼓励人人争当“护眼小卫士”。“上学期孩子拿到奖状特别自豪。”大一班学生曹文韬的妈妈说,“现在放学回家也不吵着要看动画片了,经常和爸爸出去踢球或者帮忙做家务。”
“各就各位,预备,开始!”3月26日上午10点,茅家港小学高年级学生正在上体育课。绕圈长跑、三步上篮、排球垫球……学生分组进行体育锻炼,操场上一派火热的运动场景。
“保证学生充足的户外运动,是近视防控的有力举措。”校长瞿春红介绍,学校积极落实阳光体育运动要求,在开齐开足开好每周4节体育课的基础上,以年级为单位每周增加2节体育活动课和1节足球课,再加上每天1个小时的大课间,充分保障学生在校户外活动时间。
正值大课间休息,学校操场热闹非凡,篮球、足球、排球社团的孩子们,正跟着老师练习技术动作。“每天都可以练习足球,劳逸结合。”五年级学生徐星紊说,“每天一节体育课加上中午的足球训练,每天运动2个小时,视力一直很好。”
“日光灯照明存在直射眩光、频闪严重等问题。”开发区中学后勤部主任陆健说,学校每个教室都安装了全护眼LED教室灯、黑板灯,光环境优化有效解决了这些问题
教室内的灯是光线柔和的“护眼灯”,上课时老师们也会不时提醒学生保持“一尺一寸一拳”。“学校反对‘满堂灌’‘题海战’,倡导番茄钟时间管理,还打破教室局限,创设‘户外课堂’,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玩,积极推动零作业或少留作业,尽量减轻学生负担。”陆健介绍。
与此同时,学校坚持每周4节体育课,保证学生大课间活动时间,增加学生课外活动种类。“学校还组织足球、篮球等课外社团,每年也会举办足球联赛和眼保健操比赛等,提高学生运动积极性。”陆健表示,让学生动起来的效果令人惊喜。2023年,学校总近视率为全市抽测初中最低,国家体质健康测试合格率达到97%以上。
“学校和家庭是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主阵地。”市教育体育局基教科科长沈杰介绍,我市各校把近视防控纳入年度、学期工作计划,建立视力健康管理工作小组,细化责任分工,督促家长对孩子的用眼行为习惯进行指导,“家校合作,常抓不懈,才有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