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9100部住宅电梯AI智能识别阻车系统接受检查
向电动车上楼说“不”
本报讯 “摄像头是否正常,有没有失灵情况发生?”日前,我市“四类场所”消防安全百日攻坚行动专班组织人员对小区电梯智能阻车系统使用情况进行实地检查。
在开来华府小区8号楼,检查人员让小区物业工作人员现场演示。工作人员试图将电动自行车推进电梯,随即电梯内发出“电瓶车禁止入内,电梯门无法关闭”的重复警报声,电梯暂停运行,电梯智能阻车系统运行情况良好。近年来,高层住宅区越来越多,不少居民为了方便充电,将电动自行车推进电梯入户充电。殊不知电动自行车一旦起火,燃烧速度极快,并产生大量毒烟,在密闭空间内想要逃生十分困难,极易造成人员伤亡。
据了解,去年,市消委办下发了《关于印发全市推广加装电梯AI智能识别阻车系统实施方案的通知》,成立工作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明确安装范围、经费测算、各部门分工及实施步骤,对9100部住宅电梯增设电梯AI智能识别系统,有效解决高层小区电动自行车上楼充电问题。AI智能识别阻车系统自带摄像头,电动车一入电梯,系统就会自动识别,届时电梯不但会“罢工”,还会不断发出“禁止非机动车进入电梯”的警告。若未及时将电动自行车推出,电梯会一直保持暂停使用状态,拒绝关上电梯门,直至电动自行车完全离开电梯才会恢复正常运行。该系统能有效杜绝电动自行车上楼的现象,从根源上阻断安全隐患,故得到了业主的广泛认可和支持。如果系统检测到有恶意遮挡摄像头的行为,也会触发阻车系统,自行车、婴儿车、轮椅等不会触发警报,可照常入内。
开来物业经理施凯杰告诉记者,“阻车神器”安装后,居民朋友们都主动将电动车停放在了指定区域。为彻底解决停放与充电问题,小区内安装了智能非机动车充电棚2处,充分满足小区电动自行车充电需求。
“这是一项好政策,能够有效防范电动自行车上楼引起的安全隐患,我们应该第一时间支持。”居民施玲燕不仅自己积极主动使用智能充电车棚,还当起了政策宣传员,发动大家积极配合,共同抵制电动自行车入户行为。
当天,检查人员还实地检查小区架空层改造情况,先后前往绿城玫瑰园、云图时光及凯旋华府小区,详细了解各小区架空层改造方案,认真查看设计方案、施工图纸等相关资料。目前,已排查出在架空层内设置电动自行车库且存在未与公共门厅、安全出口、内天井等处进行防火分隔的小区23家168栋楼,计划在3月底前全部整改完成。
(本报记者 王天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