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瓶车禁止入楼要打组合拳
时间:2024-02-28 A+   A- 举报

电动自行车简称电瓶车,是居民的日常交通工具,用途十分广泛。电瓶车入楼,看似平常的现象,却存在巨大消防安全隐患,电瓶车爆炸引发火灾的真实案例时有发生、触目惊心。高层民用建筑架空层能否停放电动自行车,国家消防救援局办公室曾答复提到:高层民用建筑的架空层内如果设有公共门厅、疏散走道、楼梯间或安全出口,根据《高层民用建筑消防安全管理规定》(应急管理部令第5号),同样不得停放电动自行车或为电动自行车充电,避免引发电动自行车火灾,影响人员疏散。

近年来,一些地方以安装AI智能识别阻车系统,用人工智能的方式阻止电瓶车入楼,是个好办法。但电瓶车入楼是一个复杂问题的综合表现,现实中会遇到各种新问题,如由于地面配套的停放、充电设施跟不上,满足不了居民的电瓶车停放、充电需求。如有人将智能识别阻车系统探头用遮挡物遮住,电瓶车即可任意进出,还有人甚至直接拎着电瓶上楼。还有的智能识别阻车系统设备装了,但仍未接入消控云平台,设备成了“聋子的耳朵”。所以光靠“技防”不行,还得加上“人防”。众所周知,假如电瓶车在地面上可安全充电、安全存放,谁也不想入楼,很多居民之所以要将电瓶车入楼,是因为地面上没有充电设施或充电设施不足。因此,要想实现既不让电瓶车入楼又能方便居民生活,必须打好组合拳。

首先,广大居民要合规购买、安全使用电瓶车,要提高自身的安全意识,务必做到楼内不停车,电池不入户,人车不同屋。同时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既要面对紧急火情,掌握必要的逃生术,又要关注身边的安全隐患,及时报告、向上反映,对于物业管理部门的不作为,也要敢于监督、敢于维权,共同守护家园安全。

其次,作为小区物业管理部门,应该时刻将居民的安全放在首位,一方面要在楼区附近空旷地建好、建足收费合理、安全可靠、进出便捷的电瓶车停放和充电公共设施,明确划分地面电瓶车停车位,搭建停车棚,增设充电桩和消防喷淋等配套设施;另一方面要入户做好消防知识宣传,在楼内外走道显眼处悬挂消防提示牌,引导电动车持有者养成良好的文明安全停放意识。此外,对于存在的安全隐患,小区物业管理部门要及时发现、及时整改。

再次,消防部门要经常性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针对不文明停放、乱停放问题,要依法依规严厉惩处,形成强大的震慑力度。街道社区要针对当前居民遇到的痛点难点,定期做好调研,针对集中问题给出稳妥适当的解决对策。还要积极发挥党员带头引领作用,与热心居民一道,共建消防安全社区。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小区物业管理的监管力度,确保物业部门做到积极履行职责,切实保障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对于存在安全隐患的小区,要及时介入、督促整改,确保类似悲剧不再上演。

张裕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