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争当文化生活主角
时间:2024-02-07 A+   A- 举报

南阳镇武陵村乡村文化馆设备全、人气旺,已成村民休闲娱乐主阵地——

百姓争当文化生活主角

本报首席记者 黄欣美

南阳镇武陵村村民周平是广场舞爱好者,她和一帮老姐妹组建“毛豆豆”舞蹈队,平时没有固定的排练场所,眼瞅着距离村里举办的元宵晚会越来越近,没地排练让周平犯了愁。

听说村里开了乡村文化馆,硬件设备一应俱全,周平拨打村委会电话,表达了自己的诉求。村委会经过讨论,第二天就给周平回了电话,邀请她去排练。“乡村文化馆解了舞蹈队的燃眉之急。以后只要村里需要,我们随叫随到。”周平笑着说,小小的乡村文化馆将大家凝聚到一起,不管是学习还是活动,乡村文化馆里总是人来人往。

南阳镇有29个行政村,但乡村文化馆只有武陵村具备。这是为何?“村民文化需求旺盛,原先设施不够用了,我们就想尽办法给老百姓多创造些条件呗!”村党总支副书记黄晓丹告诉记者。

其实多年前,武陵村的文化阵地建设与城市有较大差距。当时的武陵村,村容村貌差,污水沟横流,村民间最常见的娱乐活动便是赌钱,邻里之间吵架是常事。唱起来,舞起来,乐起来的乡风文明建设怎么开展成了武陵村所有村干部的一块心病。

有天晚上,黄晓丹散步时看见一群妇女在路边跳广场舞,当时开玩笑说,要推荐她们上舞台,没想到第二天,她们就穿了统一的服装过来。“既然群众对文体活动这么渴望,我们就以文体活动为抓手,多创造一些载体平台。”黄晓丹一下子茅塞顿开。于2021年建设的武陵村兴村文化馆,正是坚持了问题导向。在学习借鉴相关实践经验基础上,武陵村创造性地开设了全镇首家乡村文化馆。

乡村文化馆建设启动后,有了物理空间,紧接着,问题就出现了:在文化馆里能看什么?组织什么活动?仅靠几个村干部势单力薄。“还得靠老百姓参与进来……”黄晓丹说。

每周一次和老友到乡村文化馆里听宣传、开展志愿服务,成为村民黄启明最惬意的事情之一。村干部、特色宣讲团成员、志愿者都会成为活动的主讲人,老黄和村民在第一时间了解各项方针政策和民生事务的同时,还有了参加趣味运动会、看展板等全新体验。

对12组村民陆素贤来说,乡村文化馆已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除了每天上午在文化馆场外锻炼身体,还会定期参加文化馆里的活动,有时还去文化馆里听宣讲。陆素贤说,有了乡村文化馆,每天都过得很充实,“这个乡村文化馆,农民撸撸嘴巴就想去。”

“乡村文化馆的‘花式’服务和高人气,折射出农村文化发展的勃勃生机。开馆以来,各类活动已吸纳2000人次参与。”黄晓丹说,从单纯的阵地硬件建设为主,到“建管并用”一体化推进;从送文化服务为主,到群众自发参与支持建设、自发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千姿百态、百花齐放、特色鲜明的乡村文化馆,成为武陵村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也成为农村百姓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