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鲍镇久西村12岁男孩小航父母残疾、家庭困难,但他收获了来自社会各界的关爱——
众人拾柴温暖困境儿童
本报记者 张春柳
“小航,早饭吃完了吗,该去上学了。”“来了,张阿姨!”1月18日7点30分,家住王鲍镇久西村的12岁男孩小航快速擦了擦嘴,背上书包,一溜烟钻进村干部张文博停在他家门口的车,赶去2公里外的久隆小学上学。
张文博是久西村的一名村干部,也是小航家所在村第四网格网格长。“今天天气阴沉沉的,说不定会下雨,就提前把孩子送到学校再去村里上班。”张文博说,小航平时由年逾7旬的外公用电瓶车接送,考虑到交通安全问题,每逢雨雪、极寒等天气,她主动上门接送孩子。
张文博的这份牵挂,源自小航一家特殊的遭遇。小航的父母残疾,外婆常年卧病在床,外公黄灿一人挑起照顾全家的重任。或许受家庭环境影响,小航从小性格孤僻、不爱说话。久西村党总支书记袁红清晰记得,2016年她刚到村任职,在入户排摸情况时关注到这个特殊家庭:“这家人生活十分困难,那时孩子还小,长得机灵,但见人就躲。”
转眼间,小航到了上小学的年纪。袁红寻思着要帮一帮孩子,并向其他村干部提出了想法。提议迅速得到响应,大家约定轮流辅导孩子学业,帮他尽快适应小学生活。于是,每天放学后,小航的“第一站”不是回家,而是前往村公共服务中心,村干部袁红、张文博、黄俊龙、朱亚运、贾沙沙等利用下班时间,教孩子认字写字、讲解题目、陪伴阅读,讲做人的道理,叮嘱他学做家务……
而当时,张文博的孩子还在襁褓中,交由母亲帮着照顾;朱亚运下班回家有半小时车程,同是一年级的孩子在家等她;袁红忙于照顾病重的母亲,周末还不忘把孩子带在身边,家人们帮着一起照看……为了这份最初的“约定”,大家虽有各种困难却默默坚持。
点点滴滴的付出终有回报。如今,小航的学习成绩不错也很懂事。“最高兴的是,孩子逐渐变得开朗,脸上笑容多了,也愿意和人交流。”袁红欣慰地说,孩子成长过程中,陪伴是最重要的。这几年,学校家长会、郊游、逛书店、亲子活动,村干部都伴随左右,让他感受到来自社会大家庭的关爱。
特别的爱给特别的人,这份爱心一直在悄悄蔓延。这支村干部队伍的暖心善举被社会认可、赞赏,更多热心人士相继加入。团市委、妇联、税务等部门经常来看望、慰问;爱心人士袁国群、樊红燕、金玲等送去慰问金、衣物、学习用品等;村民杨鹤英、郭丽琴、陈志新隔三差五去小航家里帮忙打扫、整理;老师经常和袁红交流孩子学习、思想状态。温暖的大家庭让小航变得阳光、勇敢,老人黄灿更是心怀感激,一得空就去村里当志愿者,竭尽所能帮助别人。“要不是这些好心人,我们家哪有今天。”他说,希望孩子长大后一定要懂得感恩,做力所能及的事回报社会。
寒假在即,村干部们已经为小航的寒假生活作了初步安排:数学成绩不稳定,利用假期查漏补缺;村里举办缤纷冬日活动,让小航和其他孩子在团体游戏中收获快乐;春节临近,准备一些新的学习用品、新衣服作为小航的新年礼物,鼓励孩子在新的一年继续努力学习、乐观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