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东籍文艺家首次摘得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
10年编撰蓝印花布学术专著
本报讯 1月18日,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颁奖典礼在厦门举行。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启东籍文艺家吴元新主编,吴灵姝、倪沈键编著的《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一书荣获第十六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这是启东乃至南通首次获得国家级山花奖的中国民间文艺学术专著。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著名文化学者冯骥才先生也发来视频祝贺。
据了解,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是经中共中央宣传部批准,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主办的国家级文艺大奖。“山花奖”以提高民间文艺作品的创作质量和艺术品位为宗旨,自1999年以来每两年举办一届,已成功举办十六届,推动我国民间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
“自豪!兴奋!这是一份宝贵的民族文化财富。”吴元新难掩激动之情。《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是一部关于我国国家级非遗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系统性文化档案的样书卷。《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为民间传统工艺志书编写找寻到一种科学、严谨、规范的书写范式,它既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也对我国非遗传承保护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启东具有中国蓝印花布之乡的美誉,蓝印花布距今已有千年历史。上世纪90年代,吴元新一边艰难地恢复起传统的家庭式染坊,一边建立起史上第一座集收藏、展示、研究、生产、经营于一体的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
这些年,吴元新对蓝印花布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不止于蓝印花布的收集。为了保护流失在民间的优秀蓝印花布实物遗存,吴元新花了10年时间,投身于《中国蓝印花布文化档案·南通卷》的编撰工作。10年间,吴元新和吴灵姝、倪沈键等文化档案“元新蓝”团队成员走遍了南通近千个乡村及农户聚集地,采访了数千位民间蓝印花布的相关人员,抢救保护了2.3万多件流失在民间、濒临消失的古旧蓝印花布实物遗存,详尽梳理了蓝印花布这一传统印染工艺在南通的传承脉络。
“在书中,我们力求以图文并茂的方式阐述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的传承历史,为大家提供一份详实得当、严谨可靠的文化档案资料,为后人留下一批珍贵的蓝印花布文化遗产。”吴元新说。
谈及未来,吴元新有个“伟大”的梦想,他计划建设蓝印花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延续基地、传承基地和创新基地,努力将南通蓝印花布印染技艺申请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让蓝印花布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
(本报记者 龚圣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