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家”成幸福梦工厂
时间:2024-01-05 A+   A- 举报

我市创建22家残疾人之家,200多名残疾人每人年均增收5000元——

这个“家”成幸福梦工厂

本报记者 王天威

1月3日上午,近海镇沐阳残疾人之家工作车间内暖意融融,10多名工人正忙着赶制文具厂的一批圆规。

“张院长,我今天已经做了10块钱了。”看见沐阳残疾人之家管理负责人张松梅,赵小华高兴地说。赵小华(化名)因智力残疾,之前一直没有稳定的工作。如今,他在沐阳残疾人之家工作,每月最高能有700元左右的收入,这让他十分满足。

“我在这儿学会了手工活,管理人员都很照顾我们,和工友一起工作,大家相互关心,我又找回了生活的乐趣,这里给了我生活的新舞台。”残疾人杨燕红告诉记者。

杨燕红是近海镇人,39岁那年,因工伤失去了右前肢。“原本以为自己这一生就这样了,一直在家里呆着,甚至有些自闭。”2022年,一次到镇上买菜时,她遇到了张松梅,一句“姊妹,愿意到我这里来干活吗?”让她重获新生。如今,49岁的杨燕红早已习惯了用左手熟练加工圆规零配件。“每周上5天班,每天中午还供应免费午餐,感觉很温馨。”她欣喜地说,从自闭在家了无生趣,到现在有了自己的工作和朋友,感觉生活越来越有盼头。

作为沐阳残疾人之家的管理人员,张松梅是残疾人工友心目中的“知心大姐”,大家都喜欢叫她“张院长”。“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是为残疾人工友提供服务,组织他们定时就餐,适当运动,每逢传统节日也会组织集体活动,让他们在这里的每一天都像在家里一样开心。”张松梅说。

张松梅今年55岁,2019年,从近海中心敬老院院长的位置退休后,因为深知弱势群体的不易,她借用原向阳镇政府的房屋,组建沐阳残疾人之家,并招收镇里四五个残疾人打零工挣钱。

“如今,有近20名肢体、智力、精神和视障残疾人在这里就业,从事圆规零配件、外贸塑料瓶盖等手工加工工作。”张松梅介绍,从去年开始,残疾人之家精准定位手工加工工作,手工劳动步入正轨,残疾人收入也稳步上升。

像沐阳残疾人之家这样温暖的地方,在启东不只一处。记者从市残联了解到,我市于2016年开始创建残疾人之家,截至目前,已成功创建22家,为200多名残疾人提供辅助性就业,确保各区镇全覆盖。2023年,在残疾人之家就业的员工年均增收5000元。

今年,我市将着力推动“残疾人之家”2.0版本创建工作,以残疾人之家为主要平台,融合党建助残元素,将康复、托养、就业、文化活动等资源向残疾人之家聚焦,引导机关、企业等党组织与残疾人之家结对,有效整合多方服务资源,促进精准对接,增强综合服务能力,将多元化残疾人服务辐射至更广范围,打造基层残疾人服务的综合平台和残联工作基层枢纽,切实提升残疾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