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只做标准“秤”
时间:2023-12-18 A+   A- 举报

海复镇北新街的“陆荣顺秤号”,历经三代,始终坚持打磨制秤手艺,坚守一颗公平心——

一生只做标准“秤”

本报记者 张媛媛

“看货郎手里的秤,可不能光看秤梢高高翘起,还得看他手上有没有‘花活’,偷偷卡着根小拇指压秤,这斤两可就不准啦!”78岁的制秤人陆燕菊笑着说。

9岁小童工临时上阵

海复镇北新街上有一家百年老店——陆荣顺秤号,现在的当家人是第三代传人陆燕菊。说起她制秤的历史,要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当时国家开始秤制改革,将16进制的计量方式改成10进制。“家里都忙坏了,只得把我这个9岁娃娃抓来当‘童工’。”

说起这段经历,陆燕菊的脸上满是骄傲。“那时候小,力气不够,倒是直接干起大师傅的活计,从做秤星开始上手了。”放了学,陆燕菊独坐洋油盏下,琢磨制秤技艺。

这一干就是近70年光景,选材、刨料、定星……每一个步骤,陆燕菊都烂熟于心,甚至一些制秤所用的工具都是亲手制作。“这一杆秤,从头到尾,可以说我都咂摸透了。”

一杆木杆秤的传承

说起制秤的手艺,陆燕菊自认比不过父亲陆志良,店里留存的镇店之宝就是父亲18岁刚当大师傅时亲手制作的一杆1.25米长的大秤,紫檀木的秤杆、白银嵌刻的秤星,还有八仙过海、骏马奔驰的花样镶嵌其间。“莫说这手艺,这原料现在都难寻了!”陆燕菊说,也有人想买下来收藏,“我也不舍得卖,想着以后有机会能捐博物馆才好。”

“我们家制秤,传承的不光是手艺,更有行规祖训。”陆燕菊说,制秤人最要紧的是不能做“黑心秤”,木杆秤上的刻度又叫星点,对应的是天上的北斗七星、南斗六星以及福禄寿三星,“每一个做秤人绝不能缺斤少两,否则,少一两损福,短二两减禄,缺三两夭寿!”也有人曾找她订制缺斤少两的秤,陆燕菊都一口回绝了。“行规祖训在上,我自己的良心摆着,我家的秤店绝不会流出一杆偏秤。”

时光磨不灭的秤星

世事变迁,越来越多人用起了各式各样的电子秤,可陆燕菊还坚持每日手制木杆秤,“说实话,我们老两口的退休工资完全够用,现在开店不为挣钱,为的是这口口相传的陆家秤店的口碑。”每次听到街坊赞扬她手艺不输她父母,陆燕菊都由衷地感到高兴。

现在陆燕菊制作的木杆秤除了日常家用外,还有船上商户专门订制的大秤,为着哪怕海上作业时船身摇晃也依旧称得准。也有很多人买秤是为了讨口彩,比如乔迁搬家或是婚嫁缝新被子,一杆制作精良的小秤,寓意生活“称心如意”。陆燕菊还接修秤的活,“顾客说这杆秤还是从我妈妈手里买的,几十年了,秤星依旧明亮清晰,现在托盘破了找我维修一下。”解绳、换盘、重新校准、刷油打磨,陆燕菊耐心而专注。

已是上海同济大学教授的儿子,几次三番想接陆燕菊去上海定居,陆燕菊非但不听劝还反劝儿子退休后回乡传承这项技艺,“前阵子还有上海、海门的顾客刷到我制秤的视频,打听着找过来买秤,我的订单可都已经排到年后啦。”陆燕菊笑说,“我儿子也会制秤,考虑等他退休了再来接我的班。”

光影轮转间,陆燕菊打磨杆秤的双手不停,一杆木杆秤,称的是轻重,识的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