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敬跨越七十年的热血和荣光
时间:2023-12-08 A+   A- 举报

致敬跨越七十年的热血和荣光

——我市部分抗美援朝志愿军老战士口述实录

20世纪50年代初,中国人民志愿军高举正义旗帜,跨过鸭绿江,同朝鲜军民一道,浴血奋战两年零九个月,赢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一伟大胜利也离不开启东优秀儿女的身影。据《中共启东地方史》记载,仅1950年冬,启东县委先后分3批批准30名爱国青年学生、职工进入军干校,直接参加抗美援朝战争,全县共有358名农村青年参加抗美援朝的各级人民武装。黄志渠、顾炳章等近200名启东人民的优秀子弟牺牲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连日来,市委党史办公室联合市退役军人事务局、融媒体中心,上门寻访我市部分健在的志愿军老战士,聆听记录他们参与抗美援朝的战斗经历、人生感悟,以继承弘扬抗美援朝精神。


“没有前方后方,处处都是战场”

龚瑞明,89岁,家住吕四港镇石堤村

1951年,龚瑞明17岁,响应“大参军”的号召,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随后从汇龙镇出发,先到如皋,再到东北沈阳、安东,走了33天,随部队入朝作战。在朝作战期间,龚瑞明获三等功一次。1953年,他随部队回到国内,并参加了当年的国庆阅兵式。1954年9月复员回到地方,后担任村党支部书记。

龚瑞明所在部队为华东军区装甲二师坦克三团冲锋枪连,职务是通讯员,负责战场上的信息传递。老人回忆,作为装甲部队,他们的武器装备大多是在解放战争期间从国民党军队缴获的。谈及战争的残酷,老人说,在朝鲜战场上没有前方后方,处处都是战场。美军使用了细菌炸弹,以致连苍蝇、蚊子、老鼠都死了。朝鲜战场多山区,在执行任务时,老人不慎摔伤了膝盖和腿。


“条件艰苦,仍打仗拼命”


陈彐章,91岁,家住东海镇云祥村

1950年,陈彐章参军入伍。朝鲜战争爆发时,他18岁,正在上学。他家因土改翻身,父亲积极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送其参军。入伍后,陈彐章先是在辽宁安东接受训练。在朝期间,他所在的是坦克师师部医院。1956年6月,陈彐章复员回到家乡。

在马良山地区的战斗中,很多志愿军受伤,陈彐章参与伤员包扎、运送工作。战场上,敌人的飞机投下的炸弹、机枪打出的子弹,在地面掀起连绵不断的浓烟和尘土,为了避免伤员再次受伤,陈彐章一面加紧运送,一面时刻注意保护伤员,不时将其掩在身下。回忆起战争的艰苦,老人讲到:每天的伙食是2个黑馒头。他感慨:“一把炒面、一包辣椒粉就是当时的真实状况,虽然条件艰苦,但是志愿军战士打仗拼命!因为有毛泽东思想指引,有党的领导,我们坚信保卫朝鲜,就是保卫中国。”


“敌人都是纸老虎”

高振峯,95岁,家住汇龙镇临江村

1951年,高振峯参军入伍,后随部队入朝作战。1956年,部队裁军,高振峯从1011部队集训团司令部复员回乡。

在抗美援朝战场,高振峯是一名炮手,既打过阻击战,也打过冲锋战。老人始终记得指导员的话:美国兵不可怕,他们打过来,我们就开枪开炮,用猛烈火力还击!阵地上,敌人的炮弹声音巨响,指导员说,美国的钢好,所以声音响。炮弹来了,大家隐蔽好,趴着别动,炮弹就炸不到。战场上,美军训练有素,依仗武器优势,冲锋很凶。指导员告诉我们,要相信毛主席的论断:敌人都是纸老虎。“狭路相逢勇者胜,正是这种不怕牺牲、敢于斗争的勇气,我们打退了敌人的多次冲锋,他们退、我军追!”讲到这些,老人眼中流露出不怕死、敢冲锋的坚定目光。


“13个人,只有两个半人回国”

王能高,93岁,家住东海镇丰盛村

1951年,王能高参军入伍,1952年底,他随部队跨过鸭绿江大桥,入朝作战期间获得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1954年4月,王能高复员回乡。

谈起战争往事,老人回忆道:抗美援朝的事讲一天也讲不完。印象最深刻的是,当时部队连续行军7天7夜到达指定位置。由于朝鲜天气寒冷,大雪没过了膝盖,再加上后勤补给不足,战士们没有棉衣穿。但大家士气很足,有很多像他一样的南方人,即使在雪地里肚里空空,依然时刻准备行军战斗。王能高所在的部队是冲锋连,因为他是共产党员,对党忠诚、老实,每次战斗都是冲在前面,所以被大伙推举为班长。 战争是残酷的,总会相伴着牺牲,老人伤心地告诉我们:班里一共有13名战士,最后只剩下两个半人回国。他是在一次战斗中受伤昏迷,由前线运送回到安东的。


“部队在哪,电话线就拉到哪”

王静贤,94岁,家住圆陀角旅游度假区圆陀角村

1951年3月,王静贤参军。1951年11月至1952年6月,他随部队入朝作战,为志愿军某师通信连电话兵,获得三等功两次、四等功一次。

老人回忆,部队入朝后,一路向三八线挺进。作为通信兵,部队在哪,电话线就要拉到哪。由于美军的飞机持续轰炸,电话线路要及时修复。“记得当时朝鲜的天气特别冷,电话线也不好接通。”王静贤与2名战士组成一个小组,1人持枪警戒,1人循着电话线,王静贤则负责调试和排查线路。晚上修线路时,他们用汽车车灯照明,听到敌机来侦察,就以枪声为信号,迅速转移。有一次,王静贤的小组在排查线路时,被特务发现,王静贤赶紧抱起电话机躲避, 当时一部电话机十几斤重,再危急也要保证电话机随时都在身边!最终在战友的帮助下,特务被击退。在朝鲜作战期间,他所在的通信班里,10名战友牺牲了8人。

本报记者 仵超帅 朱裕玲 周凡

通讯员 陈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