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市公安局倾注警力资源、重构侦查体系、优化侦办模式,切实解决好群众“房前屋后”等身边问题——
破民生小案 护百姓心安
本报记者 王天威 通讯员 沈凌峰
今年以来,市公安局紧盯群众身边个案损失不大、但让群众心生不安的侵财类案件,将此类民生小案立项为“书记项目”,倾注警力资源、重构侦查体系、优化侦办模式,切实解决好群众“房前屋后”等身边问题。
去冗存简 快速侦办
前不久,张先生报警称,其停放在市第三人民医院门口的电动自行车被盗。接警后,汇龙镇中心派出所迅速开展侦查,在新模式支持下,仅用3小时抓获犯罪嫌疑人。张先生感叹道:“安全感就是报完警我都没回过神来,你们已经把小偷抓住了!”
在“书记项目”的强力带动下,今年以来,市公安局通过完善小案侦办机制、优化派驻法制员建设、做实平安法制联盟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效解决民生小案侦办程序慢、监控资源老旧、侦查手段短缺、打击力度分散等问题。今年以来,全市盗窃类案件破案数同比上升明显,总体破案率高达59.69%,群众安全感、满意度明显上升。
完善机制 联勤联动
日前,市公安局刑侦大队联合合作中心派出所成功抓获盗窃家禽犯罪嫌疑人曹某及收赃嫌疑人沈某。经查,曹某先后盗窃合作镇、吕四港镇、北新镇等地农户鸡、羊等家禽30多起,涉案价值达1万余元。
“派出所接警、初步勘查、上网流转,各专业队迅速跟进入场,提供强劲后援,要牢牢抓住案发24小时的黄金时间。”在民生小案专题推进会议上,市公安局党委委员张海涛说。
围绕各类民生小案,市公安局从影响侦查工作效率的环节抓起,完善案件运行机制。刑侦大队组建专业力量,各派出所成立案件办理队。刑侦部门与派出所联勤联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同步上案。所有案件信息均录入警务平台,基本实现全业务网上运行、全环节智能管控、全流程精准溯源。刑侦大队每日通报各所发破案情况,每日更新民生案件破案快讯,督促案件快侦快破。目前,市公安局全案研判机制日趋完善,24小时内嫌疑人身份确定率达65%以上。
科技赋能 精准防控
压降民生小案,不仅要强化末端打击,更要注重前端防治。市公安局采取“智慧技防+警务补防”工作思路,不断推动科技与警力深度融合。在科技赋能上,加强前端运维和后端数据治理,1.3万余路监控在线率高达98%,位居南通前列;5台移动警务方舱配合太阳能移动布控球助力移动监控补盲;组建35驾次的警用无人机战队,深化常态应用机制,参与巡逻防控工作,拓展中空防控触角;通过人工采集+机构对接模式,累计汇聚社会数据1.2亿条,以查询精灵平台为阵地,实现数据即采即用。
配合社会面物防技防换代更新,在警务力量运用上,市公安局坚持屯警街面、亮灯见警、显性用警、立体巡防,以全市快反点、警务站(室)、治安卡点为静态驻守力量,以巡特警大队、机关夜巡队、交警“铁骑”队为动态巡防力量,动静结合、连点成网,极大提升了全市治安掌控力。巡防以来,全市盗窃类案件同比下降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