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手“扎”出夕阳红
时间:2023-11-28 A+   A- 举报

海复镇102岁老人范庆礼醉心扎扫帚,30多年扎了数万把——

巧手“扎”出夕阳红

本报记者 钱伶俐 汤钦云 袁陈宇

马嘉岑 陈 茜(实习)

一把芦稷穗子,几根麻绳穿梭,手柄是自家种的竹子,修得笔直光滑……在海复镇102岁老人范庆礼的巧手摆弄下,不出半个小时,原本“自由散漫”的竹和穗,便成了相貌出众、坚固耐用的扫帚。“他们都说我的扫帚结实还好看,用上几年也不会坏。”老人甚感骄傲,如今这门老手艺,会的人已不多。

初冬暖阳,照进范庆礼家那片80多年的老竹林,老人娴熟地砍下几根竹子,随后修成一段段适用的手柄,接着一丝不苟地编起扫帚来,扎、切、锤、捆、压……几道工序娴熟灵活。他身影清矍、腰板挺直,身上衣服打理得清清爽爽,和记者聊到兴奋时还唱起了《东方红》,歌声中气十足。老人说,自己从30多年前开始扎扫帚,原本只为了家用,没想到因为扎的扫帚好看又耐用,常有邻居上门请他帮忙扎上几把,老人从不推却,也不收加工费,有时扎的数量实在多,就收几块钱成本费。

范庆礼年轻时是生产队的副队长,不管挑泥做岸,还是割麦、插棉花秧……总会因为手巧、能干成为大伙儿学习的榜样,如今扎起扫帚来,依然是个精致的“细节控”。每一根芦稷穗子在他手里,都必须被摆到一样平整,精心削好的木钉子,必须恰如其分牢牢锁住竹手柄和芦稷穗子,刚刚成型的扫帚需要用板凳压上一个晚上才算“服帖”。

虽已百岁高龄,但范庆礼经常会在早晨6点从家里步行20多分钟前往附近的海复集镇售卖自己扎的扫帚。因扫帚品相佳、质量好、价格实惠,总能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老人开心地表示,自己扎扫帚不是为了挣钱,只因手上的老手艺不愿放弃。“我的扫帚只卖10块钱,集镇上很多人都认识我,都愿意来买。”

除了芦稷穗扫帚,范庆礼也扎芦花扫帚。三女儿范仲琴告诉记者,父亲手脚麻利,走起路来虎虎生风,“一天轻轻松松扎上20多把扫帚,小跑起来年轻人都跟不上呢!”

老人30多年扎了数万把扫帚,一双布满老茧的手勒勒捆捆,勤劳了一辈子的他不愿闲下来,也放不下这门老手艺。